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
创新课程思政模式 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湖南师范大学建设研究生哲学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王梦婷 吴继业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班会
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

    深入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在研究生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帮助研究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湖南师范大学大力探索创新研究生课程思政模式,提升研究生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新研究生哲学类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确立“三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为研究生哲学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明确方向。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基本要求,湖南师范大学定期学习、研究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政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哲学学科特色与本校的专业优势,确立科教协同、产学研协同、跨学科协同的“三维协同”育人理念,并大力推动建立“一期两会”制度,在学期初的教学动员大会上布置育人理念的落实计划,在学期末的教学总结大会上考评育人理念落实工作的完成情况。

    二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多元联动、多维培养”机制,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研究生哲学类课程思政“主力军”。教学团队联合政工人员、研究生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及教辅人员,注重教师队伍的“多维培养”,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实现了多元高素质教育主体协同联动,形成了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纳入导师遴选、培训和考评标准,组织编写湖南省高等学校岗前培训教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选派团队骨干赴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学习交流。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定期召开“思享会”,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政工人员、研究生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及教辅人员的良性互动、多元协同。近年来,“科学技术哲学与工程伦理”等3支教学团队获评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核心成员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多名教师在全国相关教学竞赛中获评“优秀指导教师”等。

    三是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重新编修哲学类研究生培养方案,重塑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思政教育方向。深挖公共基础课的哲学基础,充分发挥伦理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培育交叉学科新亮点,“双轮驱动”研究生哲学类思政课程的特色发展和深度发展。哲学类公共基础课(自然辩证法、工程伦理、医学伦理学)涵盖理、工、医等学科研究生,每年惠及学生近1500人次。与此同时,建设“哲学经典与时代精神”“哲学前沿与创新思维”“科研诚信与职业道德”“责任担当与社会实践”四大模块课程,实现研究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完美结合。推动新建实践基地和研学中心(如湖南省长沙县开慧村的道德文化实践基地、湖南红色档案馆的研学中心),促进研究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四是精进第一课堂、开发第二课堂,提升研究生哲学课堂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伦理学和科学技术哲学两大哲学专业特色滋养公共基础课,利用“1234”体系重塑专业教育课,将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凸显了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达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也较好地解决了研究生现有课程思政教学中意识弱、“两张皮”、“贴标签”、缺特色等问题。如“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暨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麓山哲学坊”“赛博风讲堂”等举办讲座200余场,第二课堂累计参与人数达5000之多,覆盖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

    总之,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哲学类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来也将进一步打造哲学类课程思政“金课”,完善协同育人新格局,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王梦婷 吴继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