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职教 新征程(江苏篇)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课程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涵养学生的学业态度、专业精神和创业素养,进而培育学生勤业、精业和立业的职业精神,创造性地构建了“沙漏—滴灌”课程模式。
深植育人理念,扎根教学实践,构建课改新模式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学校创始人吕凤子先生“爱无涯、美无极”的育人理念为文化积淀,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一体化、分学年、进阶式的原则,构建并实施了体现中国价值、遵循职教规律、融入区域文化和校本文化的“沙漏—滴灌”课程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思辨探索阶段(2006—2010年),分析学生文化诉求,开展文化育人活动;二是实证实验阶段(2011—2015年),调查统计文化与学生成长相关系数,筛选优质路径并试点实验;三是应用推广阶段(2016年—),全面应用并在省内外相关院校推广。
聚焦职业精神,强化“三教”改革,凝练课改新内涵
“沙漏—滴灌”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业从业态度、专业精业精神、创业立业意识为课程实施目标,通过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三教”改革,构建现代表达方式,聚力涵养职业精神,包括构建“正漏斗”建设模式、“倒漏斗”滴灌模式以及作为枢纽的动力机制。
“正漏斗”建设模式,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培养职业精神为契入口,由面到点筛选内容建成的“中华文化→区域文化→校本文化”与“学习文化→专业文化→创业文化”的内容体系。
“倒漏斗”滴灌模式,是“三基两融”文化教育、“三栖递进”人文实践、“三轴联动”文化活动、“三宜四维”环境育人等实施举措,面向就业、升学、创业等发展方向的学生,由点到面,精准输送。
动力机制,是以普通沙漏靠颈部管道控制流量的原理、借鉴元代书法家詹希元创制的五轮沙漏增设的传动装置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纽带,构建“三教”联动机制。
树立创新意识,融合实践方案,实施课改新路径
“沙漏—滴灌”课程模式,以“三教”改革为实施路径,主要体现为:教师的“三性融合”,是在“双师型”基础上,突出人文引导,实现“人文性、专业性、职业性”的融合;教材的“三年递进”,是建设“学习文化→专业文化→创业文化”的进阶式教材;教法的“三维自助”,是优化“自助认知→自主体悟→自觉践行”的递进式路径,并构建课程素质教育平台,实时评价教学效果,形成全链条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是“三基两融”文化教育方案。主要通过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知识的层级递进,依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其中一年级开设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课程,二年级实施专业教育融合专业文化,三年级开展职业规划融合创业文化。
二是“三栖递进”人文实践方案。主要通过校园、项目体验区和企业三个环境的栖息式实践,实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涵养职业精神的三级递进。
三是“三轴联动”文化活动方案。主要通过文化涵养提升平台、个体特色发展平台和身心道德滋养平台,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四是“三宜四维”环境育人方案。主要以“宜人、宜居、宜学”的硬件环境为基础,通过“校本读物、校园故事、校风校训、校情校史”四维空间,发挥文化软实力。
注重成果产出,优化成果评价,彰显课改新价值
“沙漏—滴灌”课程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了以下方面的创新价值:
一是创新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图谱。从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校本文化、学习文化、专业文化、创业文化、隐性课程等8个模块,在3个学年中分别聚焦培养学业态度、专业精神和创业意识,通过必修、选修、研修和线上、线下结合,开设知识、实践、活动、隐性等4类24门课程,构成体系化的课程图谱。
二是优化了“流向学生”的主渠道涵养路径。在形式上,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第三课堂为有效补充;以核心课程为主,特色课程相得益彰;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有形建设。在内容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校本文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学习文化→专业文化→创业文化”“人文导师→专业导师→创业导师”,贴近学生就业创业需求;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研修课”,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自助认知→自主体悟→自觉践行”,推进学生内化进程。
三是优化了“学生自助”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开发和运用学分管理平台,引导学生自助选课、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觉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自主内化,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丁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