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广州黄埔区为“双减”注入红色动能、紧抓课堂质量提升——
学生在校内就能学会学足学好
通讯员 黎鉴远 陈宋釜 本报记者 刘盾

    ■“双减”在行动·学校教育篇

    一开启电源,一艘木质龙舟便会播放音乐,齿轮跟着转动起来,木质小人就像龙舟选手一样划起双桨……近日,广东省教研院黄埔实验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人工智能、陶艺、篮球等社团课程,满足不同兴趣、特长、层次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多举措落实“双减”工作。

    为确保“双减”工作落到实处,广州市黄埔区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政治引领、正向激励、统筹协同、师资共享、红色联动等8个“1+N”体系。该区还通过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家校沟通质量,努力促进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党建引领组合拳为“双减”工作注入红色动能

    如何通过强化党建引领为“双减”赋能?黄埔区率先行动,出台党建引领“双减”工作8条硬核措施。

    “‘双减’攻坚,党建引领,黄埔区把党的领导贯穿‘双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黄埔区副区长,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宇鸿说,黄埔区以构建党委和政府领导、教育牵头、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双减”工作机制为核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并发挥好区民办教育行业党委作用。黄埔区要求,中小学校各级党组织每年开展一次“双减”相关主题党日活动,各级党组织书记每年开讲一次“双减”相关主题党课。

    党员教师努力先行示范。黄埔区在各中小学校设立党员教师落实“双减”工作示范岗,试行“双减”工作承诺制,开办“双减增效”论坛,举办“学史力行·铁军答卷人开讲啦”等“双减”专场活动。

    党建引领组合拳为“双减”工作注入红色动能。黄埔区各镇街正依托“15分钟党群服务圈”,打造一个党建引领“双减”工作示范点,为学生提供红色“第二课堂”,在青少年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系列红色教育活动。

    质效双增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

    如何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在“蝴蝶的家”这节课上,很多“小先生”走上讲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师林燕君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提问、汇报等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该校紧抓常态课质量,通过“推门听课”等方式,督促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黄埔区努力抓准抓实‘双减’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多措并举,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足、学好,努力从根源上减少学生到校外培训机构补习的需求。”何宇鸿介绍,黄埔区以深入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引导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内中小学校将“双减”有关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全过程。同时,区教研院还深入开展“双减”主题教学视导,督导各中小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为督导区内中小学校减轻负担、提质增效两手抓两手硬,黄埔区将校内作业和课程开设情况,纳入开学检查和日常督导检查。目前,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均已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作业时间控制达标,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达标率为100%。

    上下联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全面成长

    “黄埔区将课后服务纳入办学整体工作、学生健康成长有效时空,努力强化学校‘五育并举’的教书育人主体功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何宇鸿表示,黄埔区现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课后服务体系,各学校努力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广州高新区第一小学的课后托管服务采用“1+X”模式,“1”为基本托管,“X”为花样跳绳、无线电测向等多元兴趣班,努力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黄埔区鼓励区内学校因地制宜,“一校一方案”做细做实本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把课后服务打造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全面成长的新阵地。

    为给课后服务引入更多“同盟军”,黄埔区鼓励学校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管理。该区创设“靠埔家长”志愿服务品牌,引入有意愿、有特长的家长,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素质提升、体育锻炼等引导。截至今年10月,黄埔区已有60所小学、19所初中开展课后服务,惠及5.85万名小学生、9700名初中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