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坛丘小学
“共融教育”:把每名学生都当成家人
张玉芳 王元伟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两大城区之一的“绸都”盛泽镇,有一所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吴江区坛丘小学(以下简称“坛小”),面对外地生源比例已超本地学生的现状,“共融教育”为坛小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同类学校提供了借鉴。在坛小看来,每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共融教育”中的“共融”,意为人或事物之间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共同演变,达到多元文化互相接纳、包容和尊重的状态。“共融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挖掘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从而转变不平等观念,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与本地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培养出尊重、悦纳、包容、互爱的品性,提高自身品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共融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坛小形成了由“共融德育”“共融课堂”“共融课程”等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共融德育

    修养品性

    “共融德育”,重在品性育人。坛小构建的德育育人体系,并非仅源自经验,而是以问卷调查分析的大数据为驱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现有各项学生活动,逐步丰富并建构城市化进程中学生的“共融经历”,并在实践中不断跟进调整,最终形成了基于校情、学情、阶段特点,可操作的育人体系:一至六年级分层教育,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经历共融,参与体验,触发情感,唤醒心灵,促使“共融品性”养成。“共融品性”,是坛小提出的德育理念,品性是具有个人特征的素质或准则,这些素质或准则可以作为一种个人行为的向导。“共融品性”就是学生个体以尊重、亲善、关怀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养成尊重、悦纳、包容、互爱的良好品性。

    坛小“共融德育”的落实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看来,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第二个家,班队生活是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幸福指数。因此学校从构建的“共融品性目标体系”(心理共融、习惯共融、课程共融、文化共融)实施入手,引导班级在达成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更多地研究探索,创造更开放的分享时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团队荣誉感,在“共融品性”养成中真正打造具有共融特质的校园文化。

    在坛小,好习惯的养成以班级公约的形式来集体约定,在班主任的见证下,每名学生都要庄严宣誓;在坛小,通过运用班级绒布板报、评比栏、行为记录卡等渲染氛围,见证每名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在坛小,从早晨踏入班级后,每名学生都会翻开一本好书,借着清晨的阳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开启一天的探究之旅;在坛小,每个班都有分享会,在这里,大家可以诉说困难,寻求帮助,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共融课堂

    以学为本

    对于坛小而言,重要的除了德育,就是另外两个立校之根——课堂和课程。坛小的课堂名为“共融课堂”,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面对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坛小并未立即推进,而是先特邀学校科研骨干甚至专家对教师就“共融课堂”进行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理解并接受“共融课堂”的理念,为学校实施“共融课堂”奠定基础。课堂的所有改变都要基于“学”的服务和支撑,之后,坛小通过定期进行“共融课堂”和原有课堂的比较研究,建构了“城市化进程‘共融课堂’”模式。

    共融课程

    乒乓特色育人

    提及“共融课程”,就会联想到坛小的乒乓运动。乒乓运动与“共融教育”都是坛小的金字招牌。作为学校的传统项目,乒乓运动在“共融课程”体系中占据半壁江山:“共融课程”体系下的“融身课程”,有校本教材《小乒乓运动》(手绘本)。教材主要以手绘画面呈现乒乓球技能,包括基本动作、怎样接球、怎样移动步伐等……“共融课程”体系下的“融智课程”,开发了适合中高年级学习的“乒乓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让学生能在乒乓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了解学校乒乓建设,研究乒乓运动与自身发展关系,踊跃投身乒乓运动,促进学校特色项目建设……

    坛小始终把每名学生当成家人,尊重其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关注其生命的发展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玉芳 王元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