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1年06月07日 星期一
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
——浙江理工大学探讨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方式
钱淼 向忠 胡旭东 武传宇
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纺织行业新智造
学院教授给新昌联培研究生上课
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除了要开展基础研究、追求真理知识,更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提炼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资料检索、理论建模与试验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写在企业车间里,实实在在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作为一个地理位置较偏的县市,浙江省新昌县一直把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早在2017年,新昌县政府部门就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一所以纺织作为特色的院校,浙理工长期从事纺织工程、染色、热定形、智能高端纺织装备研究,已获得多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技术进步奖。通过与新昌县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结合地方、企业和浙江理工大学实际情况,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逐步形成了新昌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该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以研究生培养为载体,打通了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的沟通渠道,拉近了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的距离,为“政—产—学—研”深入合作提供了更为实际的土壤。浙江理工大学与新昌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第一年在浙江理工大学学习理论与实践课程,完成考试和考核,修满学分;第二年开始后,到新昌企业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学生被要求待在新昌县相关企业,基本按照企业规定开展研究工作,在新昌生活,入企业搞研究。

    目前,浙江省新昌县很多小型工业制造企业具有很大的技术、人才需求,在人力成本不断升高的前提下,迫切希望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在浙江省新昌县,大部分为小型和微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团队,也缺乏研发资金。借助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平台,在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下,企业可以提出技术需求,研究生作为人才资源,在企业的要求下,开展技术研发,解决企业缺乏研究队伍的问题。研究生基本以员工身份在企业工作,企业和研究生可随时进行技术交流,若研究发生偏差,可及时改正。在以前,若没有签订技术开发合同,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就没有软性约束,企业和高校教师均会出现积极性不足的现象。但现在,一方面学生入驻了企业,企业要发放补助,提供研究、生活的相关配套;另一方面,导师要对研究生培养负责,这就从客观上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客观上为学校和企业加强沟通、深入技术研发合作提供了内驱力。而在研究院的制度配套下,导师会定期与所在企业的研究生及相关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几年的合作,可从侧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近年来,浙理工胡旭东教授团队与浙江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协同开展高端针织装备研发,共同突破信息互联互通等纺织关键核心技术;向忠教授团队与浙江远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所指导的研究生入企开展了双层定形机及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共同突破节能降耗新形热定形关键结构设计、高温高湿下能耗关键参数检测、定形废气热能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张建新教授团队与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单锭控制高速气流纺纱装备研发,突破超高速电机结构设计与控制等关键技术。

    在新的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学校前期进行企业走访,了解企业技术研发的需求,开展对接会;组织学校导师与企业会面,进行技术沟通与交流。通过充分调研后,根据研究生导师与企业的接洽,共同确定硕士研究生课题,开展技术研究。导师可以不断地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进行总结提炼,从工程需求到工程问题,再到科学问题,形成面向社会工业需求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企业服务的一套科研路径,从而“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写在企业车间里”。

    新昌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把研究生培养与服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通过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能力,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钱淼 向忠 胡旭东 武传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