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家教周刊
2021年05月02日 星期日
体验劳动之乐 发现生命之美
曹爱东
码上听见

    通过扎根生活的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让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让劳动意识和习惯陪伴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是我们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育人方向和路径之一。

    “一米菜园”带来的快乐与成长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大社会是我们的生活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让孩子们通过亲近大自然,发现植物生长的奥妙、体验劳动和种植的乐趣,无疑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好途径。我们专门为四、五年级的24个班级都开辟了一块种植园,称为“一米菜园”。“一米菜园”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孩子们从课堂走进田间,既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又能探索和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也更懂得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

    “一米菜园”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运作模式,让孩子们成为种植园名副其实的主人。他们自己商量如何选种、锄地、设计围栏、播种、回土、浇水,亲自参与每个种植环节。每个班还成立了若干观察小组,洒水壶和记录册成了孩子们形影不离的伙伴;他们每天到菜园子浇水,清理杂草,认真记录植物的点滴生长和变化:蚕豆在酝酿,青菜在长高,青蒜在自由生长,豌豆苗在交错攀爬……这成为他们每天期待的快乐工作。

    小小的种植园里,孩子们用心播种、细心观察与呵护,在劳动中感受生命的力量,汲取成长的养分。“一米菜园”给了孩子们一个观察与发现、种植与收获的空间,成了他们学习与成长的乐园,劳动的喜悦也渐渐漫溢在每位孩子的心田。

    微生活课程开辟多彩的第二课堂

    “微生活”课程是将孩子零碎、片段的生活整合为系统、便捷、灵动、有趣的生活课程。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出“一位老师就是一部课程”,后来共有近200位老师开设了162节微生活课程。

    “微生活”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场景,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引导孩子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劳动知识与技能,在内化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

    老师们利用教室、食堂、体育馆、种植园、操场等场地,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开设系鞋带、扎辫子、缝针线、洗碗、拖地、编织、熨衣服、花草护理等劳动教育课程,多样式的微生活课程让孩子们大显身手,乐在其中。

    参与校园管理增强劳动意识与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营造整洁、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学校让学生们也参与到校园卫生管理当中来。

    学校德育处将校园的公共场地进行了划分,实行卫生包干。各班班主任制定并细化了“班级卫生任务分工表”,轮流安排值日生,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每天早晨,同学们到校后都会及时主动打扫卫生,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与美丽。

    每个班级开展“一平方我认领”活动,教室的卫生区域分配给每一名学生,每人认领一平方米,每人准备一块抹布,课余时间随时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打扫清理,保持教室一天的整洁,这样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承担家务培养孩子责任心与劳动习惯

    做家务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学校将劳动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和家庭,全面启动家务劳动方案,按年级分层设置,逐级提升,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学校将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并附有家务完成情况记载表、评价表;每周由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每月由孩子自己进行小结,记录自己的劳动体会和收获。

    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比如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开展“我是家务劳动小能手”“最佳劳动基地”等展示和评选活动,通过竞赛检测各班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

    活动得到了孩子们的积极响应,他们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三年级的顾梓宸同学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很辛苦,我要学会做家务,帮助他们分担家务。”五年级的季思危同学由衷感慨:“原来看起来简单的家务活做起来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爸妈添麻烦……”

    不少家长反馈,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以来,孩子身上的变化很明显。六年级冯戴宁同学的爸爸说,孩子的独立性、生活能力和以前比有了很大提高,最可贵的是,这样紧密结合生活的劳动教育,让劳动的种子自然又深入地播撒在了孩子的心中。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