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好老师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
区域兴师要突出“人”
黄艳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级部门提供了全面纲领性的构架,到了执行层面,应该主要考虑以区域具体问题为导向,精准工作,更好地实施上级部门的顶层设计,避免政策措施上下“一般粗”。

    第一,从教育评价改革入手,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等错误倾向,这为广大教师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中解放出来提供了机会。作为教育部门,要抓住这个重要契机,及时领悟,及时跟进,推动改革尽快落地见效。

    2020年,河南省安阳市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引入家长评价的机制,义务教育阶段83%的家长参与到评议中,在体罚、歧视、廉洁从教、心理健康教育、作业量等方面接受了问卷调查,评价结果最后被引入学校评优指标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是对地市在区域内落实改革方案的一次“试水”,是对评价方案最好的宣传。下一步,应该持续从评价改革入手,引导学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态度、回归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才有可能把教师从唯分数、唯升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对教师回归良好的职业状态、回归教育初心必将产生正面影响。

    第二,从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入手,筑牢教师职业道德基础,提升师德师风水平,是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我们往往在道德认知的强化、道德情感的感召方面下功夫,但到践行道德行为这“最后一公里”,却打不通。因为师德和其他道德一样,不可能以标榜而获得。就每个个体而言必然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那么就整个行业来说就要考虑师德建设的切入点落脚点在哪里。我想,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提高师德整体水平,杜绝跌破底线的教师行为,是导正师德师风的标志,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责主业之一。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也需要外部的监督和约束;就行业而言,不仅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的师德师风建设,也需要广泛地引入社会监督、社会参与。所以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广大家长等多元主体作用系统发力。特别是一些群众反映强烈、对师德师风侵蚀严重、动摇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的问题必须强力破解。

    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就要从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学生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现象入手,调动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的力量综合治理,特别是用好家长的监督力量,迅速回应社会关切,坚决对违反师德师风教育行为说“不”。教师队伍风气整体向好,就必须首先让好老师获得应有的光荣和尊重,让问题教师“下课”,让问题行为收敛。

    第三,从培训方式变革入手,优化教师群体文化,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是区域内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

    当前教师培训形成了国培、省培、地市级培训、校本培训的完备体系,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培省培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了巨大支撑,但是存在各级培训同质化、形式单一的问题,以及校本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应思考各级培训如何差异化开展,做到面向全体教师,关注教师职业素养全面发展。

    如果说国培省培的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达到一定高度的教师群体,培训的主要内容侧重于教育思想的提炼、教学主张的唤醒,那么地市培训、校本培训,显然应该面对广大普通教师群体,培训的外延应该更广泛,更关注教师人格情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职业场景的温暖和诗性,强化教师职业情感的归属。培训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更具有建构性。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教师社团、开办教师课程超市、展开文艺体育的各种展示、竞赛活动,对于培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帮助教师回到学习者的心理体验,强化归属感,都是有意义的。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师培训也不能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人才培养周期之长,思想观念传承沉淀之难。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教师发展问题。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