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育展台
2021年04月02日 星期五
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贵阳市第六中学德育活动剪影
郑秀文

    贵阳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贵阳六中”)创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创办的首所公办中学。奠基之时,贵州省首任分管教育的领导、老红军周素园先生挥毫寄语:“适应国家需要,培养建设人才。”这12个大字彰显的是贵阳六中镌刻在骨子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与新时代提倡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多年来,贵阳六中始终不忘周素园先生的殷殷嘱托,循着“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之路,砥砺前行。1978年,学校被列为市级重点中学;1980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二类);2020年,升为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

    近3年来,贵阳六中获贵阳市教学质量评估城区示范性高中一等奖、“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赋能学生终身发展

    多年来,贵阳六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延续学校文化脉络,探索新时代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提出了以“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作出明确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强调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这是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它与文化基础、自我发展与社会参与紧密关联。

    贵阳六中在以构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探索过程中,通过构建“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培养课程”体系、建立“生本课堂5+1+N”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构建的“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培养课程”,从自然、社会和自我3个维度创建一系列课程,共计9个类别,分别是人地协调、家国情怀、规则教育、文化传承、科技引领、安全健康、生涯发展、艺术修养、美丽人生等。同时还开设29门具体课程,补充了有关社会责任认知的素材,如:民族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等,进一步落实学生社会责任认知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通过国家课程教育,将社会责任意识植入到日常课程活动中,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保障课时充足、课程充足。并在“技术重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实施提升技术素养、重塑教育模式的学校课程方案,构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生态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素材,运用基于信息文明和技术文明的生态型课程评价体系,发挥技术带动与引领作用,把握社会责任认知能力培养契机,创新社会责任认知能力培养的技术手段。落实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平衡好自身、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明确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相处的行为准则、价值规范、道德素养,实现社会责任感的入耳、入心、入脑。

    学校从“教—学”出发,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社会责任认知贯穿教学始终,根据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机理,综合各种方法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增加了有关社会责任内涵的知识点,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认知的自动思维和价值判断,形成社会责任认知的概念、内涵和心理定式。

    根据日常教学开展的情况,结合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目标,创建了“生本课堂5+1+N”教学模式。其中:“5”表示课堂前5分钟给予学生的分享话题空间,这部分任务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可以上讲台分享,可以小组互动,也可以通过展示素材设计等。分享方式比较灵活。“1”表示本节课程学习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在多种教学方式中选择一种适合的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N”表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融合其他教学方式,以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有关“话题”分享,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组织图片素材、文字素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语言展示或图文展示,让学生针对分享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社会责任认知兴趣,丰富学生社会责任认知获取的方式方法,增强社会责任认知的主动探究能力。同时,以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多种教学方式为辅,深化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鼓励和支持教师形成多样化的课堂教学风格,提升社会责任认知培养效率,充分彰显“生本课堂”文化。

    有课程自然有评价,完善的评价体系更有助于课程实施以及师生的成长,因此贵阳六中着重在构建社会责任认知课程的评价方面下功夫,从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两个维度入手。学生评价主要考虑多维度、发展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出勤、学习表现、知识理解、成长记录等;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查及表现性活动(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两个模块。课程评价包含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及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两方面,评价方式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

    社会责任感内涵体现在精神层面与意识层面,通过具体行为展现出来。而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是空喊口号,需要通过行动去践行,将抽象的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让社会责任感保持持续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跳出理论圈,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将自己头脑中存在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责任行为。因此,贵阳六中根据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与形成阶段展开了第二次行动研究,即通过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训练,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论坛活动、社团活动,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开展党建“三大行动”

    教育肩负着“培养人”的重大任务,只有充分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牢正确方向、确保行稳致远,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学校党委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初心,结合学校德育总目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追求卓越、德才铸我”和“自信与自律、兴趣与体验、理想与担当”的分年级目标,以各年级党支部为载体,结合各年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需求,实施素质教育“高一‘扫盲’、高二‘除C’、高三‘跨界’”三大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正德厚生、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

    高一年级“扫盲”行动。高一年级党支部根据学生正处于初高中衔接的特点和贵阳六中高一年级德育目标,通过党员教师与学生结对帮扶,构建由班主任、党员教师、心理教师、家长、班级心理健康阳光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安全网,帮助学生扫除并解决盲点问题,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

    高二年级“除C”行动。“C”源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等级,意味着学生学业水平与能力仅达到合格。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卓越发展,学业仅达到合格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C”是帮助学生在学业基础、品性习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合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兴趣和潜力,丰富体验,补齐短板,变短为长,变薄为厚,不仅提升学业水平,更实现了高二年级“兴趣与体验”的德育目标。高二年级开始的学业水平考试是检验学生高中生涯阶段性成果、检验学校育人成果的一块试金石,高二年级党支部结合学业水平备考这一阶段的学习特点及党和国家育人目标,由党员教师带头开展“除C”行动,在分科开设“除C”班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最终不仅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水平考试的优良成绩,更助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三年级“跨界”行动。高三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高中阶段为了实现理想和志向最后拼搏冲刺的一年,在这一关键时期,不同学生可能会在思想、心理、精神、情感、能力、学业等方面存在不同瓶颈,“跨界”行动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目标,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找到解决方法,跨越现状,实现自我超越,迈向新的高度。如学校启动的2021届高三年级“跨界”行动,结合“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3个层次的“跨界”班级命名为“富强班”“振兴班”“幸福班”。在动员会上,党委书记、校长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努力学习与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培养大格局、大胸怀、大气度、大志向。高三年级党支部在实施“跨界”行动中一是关注学生的思想瓶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党员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关爱与疏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理瓶颈,针对学生的高考压力,党员教师带头进行“一对一”关爱,通过谈心交流、加油鼓劲、关心陪伴等方式,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勇敢面对未来;三是关注学生的学业瓶颈,在复习备考中,党员教师带头帮助学生找准问题、明确方法、突破障碍、自我跨越,让学生在学业上做好充分准备,从容应对考试。

    素质教育“三大行动”的实施,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共同提高,实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大力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郑秀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贵阳市第六中学德育活动剪影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4/02/08/ZGJYB20210402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