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2021年01月30日 星期六
走一段“挑粮小道”,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学一首红军歌——
井冈山上处处是课堂
本报记者 甘甜
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革命旧址群。视觉中国供图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坐火车到井冈山市,换大巴,一路向西南,山路盘旋。虽已深冬,但目光所及,层峦叠翠。一个多小时车程后,便是茅坪乡,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腹地之一。

    八角楼就坐落于此。这里常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他们穿着红军装,排着队,参观阁楼上的书房,听老师现场讲课。阁楼狭小、昏暗,陈设简单,仅南面开了一扇窗,正对竹林;窗下,摆着一张书桌。一灯如豆,当年,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光,毛泽东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

    这是山沟里走出的马克思主义。

    崭新道路

    雪后井冈,万顷竹林更显青翠,这些翠竹,记载着一段峥嵘岁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形势急转直下,在攻打中心城市接连受挫后,革命陷入低潮。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

    与此同时,毛泽东的“上山思想”在不断成熟。

    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在衡阳北区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号召:“靠山的上山,沿湖的下湖,决不能放弃武装斗争。”

    “我们要避免在自己力量不够时与敌人生死之争,必须从城市里退出来,转移到乡村去,在那里积蓄力量,以利再战。这叫换个法子与敌人斗!”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了湖南省委及中央“会攻长沙”的战略计划,转而向南转移到农村山区。

    “面对各方压力,毛泽东把队伍带上井冈山,探索出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路。”井冈山研究中心教授陈钢说。

    1928年4月底,朱毛两军在宁冈砻市会师;12月,彭德怀、滕代远也成功挺进井冈山。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却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是一条崭新的道路。

    星火燎原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至今保存着一盏陈旧的油灯。就是在这微弱的光亮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州村一栋老宅的屋檐下,记者看到15个大字——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历经90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

    红军为什么得到老百姓拥护,看当年的标语就能明了。

    起先,贫苦农民不懂得阶级与阶级压迫的关系,总以为贫穷是“命中注定”“八字不好”“命苦”。

    土地革命是井冈山斗争的主要内容,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热情。

    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群众组织赤卫队、暴动队、工会、青年团、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等,协助红军开展工作,保卫胜利果实。

    “分了田和地,穷人笑哈哈。跟着毛委员,工农坐天下。”当时流传的民歌,生动表达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欣喜。

    正如朱德在井冈山上说过的“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所以在黄洋界保卫战时,当地老百姓削竹钉、挖陷阱、修战壕、加固阵地,修了五道防线。他们摇旗呐喊,在油桶里放鞭炮以壮声势,还上前线运送伤员。这场原本力量悬殊的战斗,最终以井冈山军民以少胜多告终。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瞻仰大厅,纪念碑上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名字。而实际牺牲的人数,数倍于此。据统计,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中,4.8万余名战士牺牲……他们中,有的是留学生,有的是普通农家子弟。

    处处课堂

    “大家好!我叫余梓洋,欢迎你们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张这样的照片,这是我的太姥爷谢桂标……”这是井冈山上“小红军”余梓洋每一次给观众义务讲解的开场白。

    12岁的余梓洋是井冈山中学初一学生,也是革命先烈的后人,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她便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革命旧址群等地义务为游客讲解。

    如今的井冈山,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革命旧址遗迹多达100多处,在不少革命遗址,经常可以看到“小红军”“小小讲解员”的身影。

    为传承发扬井冈山精神,从上个世纪以来,井冈山各中小学便开始探索常态化、系列化的红色德育工程。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会唱红歌、讲红色故事、背红色诗词、介绍红色景点……”井冈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邝小明介绍,各学校通过编写教材、组织各类活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这“六个一”活动是井冈山的特色研学活动。为了更好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井冈山各中小学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依托井冈山干部学院、青少年基地,推出了集培训、参与、体验于一体的红色研学旅行“井冈模式”。

    爬上黄洋界后,井冈山大学学生马晓宇感慨道:“挑粮小道上的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我对革命先烈坚韧如钢的意志和品格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

    走一次“朱毛红军挑粮小道”,看一次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学几首红歌……在井冈山大学,学生们通过课堂和现场实践的教学形式,深刻地感受到了艰苦的革命历史,也将井冈山精神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