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改风采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为每个盲生的终身幸福发展奠基
——南京市盲人学校全学段育人的创新实践
唐云清

    盲人教育应如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视障特殊群体更好的教育?南京市盲人学校(以下简称南京盲校)给出的答案是:只有将特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时刻将特殊教育群体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才能全面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南京盲校创建于1927年,是全国首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也是江苏仅有的独立设置的盲人学校。学校办学体系涵盖学前、义务、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学校作为江苏省视障教育资源中心,为江苏省9个地市随班就读视障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学校作为国家首批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和南京市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服务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办学功能覆盖教育、康复、职业训练和创就业指导。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在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循视障特殊教育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公平作为价值追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创新构建了南京盲校特有的“全学段育人”的育人方式,建设了一种高水平普及和高质量培养的视障特殊教育模式,努力为每个盲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走出了一条全学段特色发展道路——

    全学段办学体系和育人方式 

    南京盲校创新的全学段教育,是指在本校内开足开全从三年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最后到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涵盖全部学段的南京盲校独有的办学体系。

    全学段育人方式就是围绕全学段办学体系而开展的包括校本课程建设、德育体系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实践,形成的一种与全学段办学体系相适应,能够促进盲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盲人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育人方式。

    改革开放后,残疾人教育写入了国家根本大法,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明确为: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将特殊教育小学学制明确延长到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强调普及并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高级中等以上教育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新时代总要求,将非义务教育调整为残疾人群教育利益的重要内容,要求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所有残疾人教育公平和质量。

    南京盲校是在陈鹤琴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于1927年在南京诞生,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后,学校正式开办中等职业教育,1993年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康复治疗技术大专班,开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2004年学校招收幼儿园大班年龄盲童,开办学前一年教育,成立江苏省视障教育资源中心推进江苏视障融合教育。2012年开设面向社会盲人的联办函授大专班,为社会视障群体接受优质教育送去了福祉……

    全学段育人方式的背景及意义

    南京盲校全学段育人的创新经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同时代对特殊教育发展提出不同要求的必然结果,是盲人儿童少年对更加公平优质教育民生期盼的必然结果,是视障特殊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产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时代发展不断对特殊教育提出新要求。我国视障教育起步于19世纪70年代,而南京盲校的前身南京盲哑学校是我国首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政策、经费、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才从真正意义上把盲哑学校办学的问题上升到了战略高度,从特殊教育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以及政策经费保障等方面,推动了盲人学校的不断发展。

    ——学生成长不断对特殊教育提出新要求。南京盲校承担全市乃至全省部分城市盲生教育任务,但原有办学体系存在不能满足盲生教育需求的问题。一是只提供学前一年教育,缺少完整的学前三年教育;二是缺少普通高中教育,那时,南京市及江苏省盲生如果想就读普通高中,还要去外省就读;三是原有康复治疗技术是专科层次、康复方向的高等教育,不属于医学方向,阻断了盲生向医学方向就业的通道,所以迫切需要完善学段以满足盲生受教育的实际需求。

    ——特殊教育发展不断对学校提出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纳教育理念指导下,南京盲校在完成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普及基础上,正在按照特殊教育向学前和高中阶段两头延伸的要求创新发展。

    现在,南京盲校积极探索现代盲校制度建设,向着更完善、更优质、更公平的办学方向发展,实现了全学段教育的创新,对满足视障特殊教育群体接受优质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全学段育人方式的发展与创新

    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南京盲校创新实践全学段育人方式。

    2015年开全了三年学前教育,2016年开办普通高中教育,2018年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视障针灸推拿学本科。至此,学校实现了学前、初中、高中和本科教育的全学段办学目标,体现了盲校办学体系完整性、连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彰显了普特融合、特职融通、双业一体、双业创优的办学特色。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的方针,分学段设置德育目标和内容,细化德育工作的实施途径和要求,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在课程、文化、活动、实践和管理中,满足不同学段、不同成长需要盲生的全学段德育需求,建设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构建全学段育人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南京盲校遵循各学段盲生身心成长规律,从康复训练、功能补偿、发展特长、提高素质四个维度开发校本课程,重点关注学前到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三个关键期的转段衔接;重点保障盲生基础康复需求;重点补偿盲生因视力障碍引起的部分功能缺失;重点发展盲生听力、语言、记忆力、触觉等优势特长;彰显了盲校校本课程的补偿性、功能性、实践性和特色化等特点。

    ——构建全学段育人的支持保障体系。为确保全学段育人方式的全面创新,南京盲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行政指导,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整体调整学校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案,分学段培养师资队伍,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升级教学设施设备,健全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全学段育人方式的实施,促进了盲生成长成才的全学段育人体系的创新发展……

    全学段育人方式取得显著成果

    ——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南京盲校创新的全学段育人经验,解决了盲生原有学段衔接的问题,双课程体系为各个学段盲生提供了全面优质且适合的教育。盲生在全学段育人方式下成长,提高了综合素质,成长为康复师、理疗师、医师、调律师、心理咨询师、教师等,促进了盲生多途径、高质量就业,实现了教育惠民,打开了高等教育的通道,两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全部考上本科大学,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学校有计划引进专业师资,分学段培养教师,在教科研、教育教学资源方面与南京优质普通教育共建共享,通过全学段育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唤起教师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有效推进了国家课程实施和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学校承担各级课题40多项,发表论文150多篇,在国家与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20多项,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培养了一批“四有”好老师,投身南京市乃至江苏省视障特殊教育发展。

    ——学校管理得到提升。学校增设融合教育办公室,统筹随班就读和双业一体工作,新增学生工作处负责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将全学段分为学前小学段、普通中学段和职业本科段三段实施分段管理;调整和完善一系列与全学段育人方式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为盲校的创新发展积累了管理经验。

    ——为视障教育贡献南京样本。南京盲校创新的全学段育人方式,为视障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了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践行为每个盲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也为国内视障教育育人方式提供了改革经验,为中国视障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样式,被称为“南京样本”。

    为盲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这是视障教育理想,也是特殊教育的初心使命。今天,南京盲校实现办学功能转型,成为“特殊教育国培基地、国家级别残疾人职业教育基地、江苏省视障人员教育考试支持中心、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视障分会、高校特殊教育基地、南京教育国际交流窗口学校、南京残障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南京市德育示范基地学校、南京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按照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总要求,在全学段育人背景下,继续探索多重残疾个别化教育、中重度残疾职业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教育转衔服务等重难点工作;提高质量把盲生培养得更好,优化师能让教师成长得更好,深化内涵把学校管理得更好,争取支持把特殊教育发展得更好,用教育智慧帮助盲生激发天赋和才能。

    南京盲校创新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唐云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南京市盲人学校全学段育人的创新实践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1-01/06/06/ZGJYB2021010606_b.jpg 06 中国教育报 7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