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范生连续两年荣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学院创新育人模式入选2024年广东省“新师范”建设优秀案例……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以师范专业为试验田,开展一场关于新时代师范生培养的深刻变革。文法学院立足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抢抓新时代教师教育新机遇,乘着新师范建设的东风,构建“高校与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视域下师范生‘五阶四课三平台’育人模式”,汇聚多元教师培养合力,培养未来的“大先生”。这一创新实践,为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油经验”。
破题:直面学院师范教育困境,打造育人共同体
教育强国,强师为基。2018年,《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为学院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文法学院而言,师范专业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培养目标与一线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割裂、智能教育素养培育缺失、协同育人机制流于形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法学院师范专业项目团队深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西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调研,精准把脉基础教育对新教师的新要求。通过调研发现,新时代教师需要具备四大核心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出色的课堂教学能力、熟练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深厚的教育情怀。特别是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智能教育素养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维度。
这些发现为文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提供了重要依据。新师范建设如何求新应变?学院开展靶向式改革,突破校企合作的浅层模式,构建“五阶四课三平台”育人模式,与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通过共建基地、共研课程、共评学生,打造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协同、共生共长的育人共同体,实现高校理论优势与基础教育实践优势的有机融合,这种深度协同真正惠及了双方的发展。
立新:体系化重构,“五阶四课三平台”的创新实践
“五阶递进”:构建全程化成长路径。文法学院师范专业项目团队借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引入PBL(项目式学习)理念,创新设计“五阶递进”式培养路径。大一阶段聚焦“师范生新秀”培育,通过“经典阅读计划”“学校观摩体验”等项目,夯实学科基础,建立教育认知;大二阶段着力“师范生之星”锻造,实施“三字一话”达标工程、班主任工作训练,锤炼教学基本功;大三阶段推进“优秀师范生”培养,通过项目式教学设计、教育调研实践等活动,促进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大四阶段强化“预备新教师”培训,推行“教育实习双导师制”,提升职前适应能力;职后阶段延伸“入职新教师”跟踪指导,依托省级示范基地,提供“课堂诊断—教学反思—教研参与”“三位一体”的持续支持。这一路径贯通“本科四年+职后三年”,形成螺旋上升的培养体系,确保了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连贯性与成长性。
“四课融合”:创新协同化课程体系。“四课”模式打破高校单一主体授课的局限,构建多元协同的课程体系。“专业教授授课”侧重学科理论基础与学术前沿,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行业专家授课”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教学名师授课”注重课堂教学技艺与经验传授,提升教学实操能力;“德育名师授课”聚焦班主任工作与德育素养,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四类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支撑,在目标上协同一致,形成“学科基础—实践应用—教学技能—德育素养”四维联动的育人格局。
“三平台支撑”:打造立体化育人生态。文法学院师范专业项目团队通过三大平台构建多层次支持系统。导师共同体平台与中小学、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聘请校外实践导师、论文指导教师等;实践工作坊平台成立“教学设计”“班主任能力”“AI+教学”等主题工作坊,开展“具身体验—理论构建—实践应用”三阶训练;项目赛事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技能、语言文字等各类竞赛。
赋能:数字赋能与文化浸润,塑造未来之师
智能教育胜任力的系统培育。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文法学院构建“AI+人文+师范”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课程建设方面,增设“AI+”课程共10门,将智能教育素养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方面,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能录播系统,支持沉浸式教学训练;实践教学方面,对接中小学、幼儿园智慧校园建设需求,开展AI课件开发、智慧课堂设计等实践项目;评价体系方面,运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建立师范生成长档案,实现发展性评价与个性化指导。
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实践。文法学院师范专业项目团队深耕岭南文化沃土,将茂名“好心文化”特色资源深度融入师范教育;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发《冼夫人文化精粹读本》等乡土教材,丰富文化育人资源;连续举办4届“冼夫人文创作品大赛”,吸引校内外学生参与,产出优秀文创作品近千件;与茂名市文化馆共建“冼夫人与非遗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沉浸式、项目化的文化体验,学院师范生既深化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又提升了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致远:育人硕果盈枝,形成示范辐射效应
学生发展成效显著提升。文法学院学生在竞赛中屡创佳绩,2023、2024年连续荣获广东省本科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步提升,不少2024届毕业生担任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教师,同时部分毕业生主动选择扎根粤东西北乡镇学校及幼儿园,服务乡村教育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通过参与非遗保护、文化创意、AI课件开发等项目,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团队实现专业成长。文法学院与中小学教师组建5个联合教研团队,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在美育教学、课程建设等领域获得省级奖励多项,专业影响力不断提升;2022年,联合申报并获批2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为持续深化合作提供了平台支撑。
成果辐射产生广泛影响。文法学院与茂名市育才学校等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协同关系;举办“新师范建设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论坛”等多场学术活动,成果经验在省内外多所高校交流推广。
未来,文法学院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师范(教师教育)院校纵向帮扶欠发达地区“三所学校”和县中质量提升工作方案(2024—2027年)》中,将进一步深化“政—校—企—研”协同机制,推动“五阶四课三平台”模式迭代升级,持续探索地方高校师范生培养新路径,为基础教育输送更多优秀教师。
(区锦联 马波 杨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