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柳泉中学

探索自适应学习“二二三八”机制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聂隽 高婧娟

  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淄博柳泉中学凭借对个性化教育的精耕细作,收获了累累硕果,获得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校、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实验基地、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团队中,两人获评齐鲁名校长、名师,6人获评淄博名校长、名师。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多年来围绕“人机互动·师生共创·情智交融”理念,构建初中生自适应学习“二二三八”机制的不懈探索,是用技术赋能教育、以人文点亮课堂的生动实践。

  破局:直面痛点,锚定改革方向

  曾经的淄博柳泉中学,也面临着不少难题。一方面,学生对自身学习水平认知模糊,学习缺乏方向感,动力日渐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虽有提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求,但对学情数据的精准把握和深度分析能力有限,智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也多停留在“抢答”“提交作业”等浅层操作,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了指引。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让数据驱动的学情诊断、弹性资源推送成为可能。

  学校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破解教与学痛点的关键契机。以聂隽老师为核心的团队围绕“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融合”的核心命题,探索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自适应学习路径,为后续“二二三八”(“双测双导”路径、“三环八步”模式)机制的构建埋下了伏笔。

  探索:三步实践,筑牢改革根基

  2016年建校初始,教师团队开启技术探索,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AR数字地球”教学为切入点,开展个性化交互教学研究。地理课堂上,“AR数字地球”动态呈现地球公转、板块运动等现象,学生可自主调整演示节奏并标记疑问,教师通过后台数据精准掌握困惑点并针对性讲解。经过实践,总结形成“课堂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典型场景”,为后续师生共创模式夯实技术基础。

  2019年,重心转向了课堂模式变革。教师推行基于爱与欣赏的“6E”高效课堂变革,运用“双测双导”路径与“三环八步”模式规范流程。学校还收集20多个跨学科典型课例视频形成《师生共创自适应学习课堂手册》,承担相关国家、省、市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及发表论文十余篇,实现课堂生态从“教师讲”到“师生共创”的转变。

  2022年起,教师进一步聚焦技术赋能中“重知识、轻情感”的问题,引入AI情感识别技术构建“二二三八”机制完整闭环。“二二”指以“双测—双导”自适应学习流程实现两大交互:以“前测+后测”指导个性化精准教学,实现人机交互;关键节点数智技术反馈学情、教师观察与激励,共筑师生情感基础,实现情智相融。“三八”是“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八步骤”的操作规范,融入“双测—双导”自适应学习流程。课前精准测定学情、课中以数智技术为依托、课后精准评估与反思提升,构成“人机交互+师生共创+情智交融”的自适应学习机制。

  成型:“二二三八”机制,构建学习生态

  在“三环八步”教学模式规范课堂流程基础上,“双测—双导”自适应学习路径明确了“师—机—生”交互机制,构建了“教师精准导教”与“学生自主导学”双向协同的教学生态。在教师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依据数据设定目标,课中通过分层任务与人机交互个性化指导与诊断,课后依托大数据推送作业并优化教学。在学生端形成对应闭环:课前针对性预习,课中多维方式学习提升,课后个性化巩固迁移。“三环八步”确保课堂结构化流程,“双测—双导”形成以数据为支点、师生双向引导为保障的螺旋迭代机制。二者相辅相成,打造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自适应学习体系。

  为确保“二二三八”机制顺利实施,教师团队同时构建了“智慧屋”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拼图方案”两大支撑体系。“智慧屋”是核心资源与技术支撑平台,自下而上分为指导性文件、支持平台和扩展资源平台。平台中,教师视频625个、文本案例3122个、集体备课资源3657个;线下则有12类涵盖多学科的“码课码书”,学生扫码就能观看知识点讲解视频、完成练习题。

  “智慧屋”的有效运转也离不开教师的数字素养支撑。推出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拼图方案”,将教师随机编号,对应自适应学习模型的5个模块,相同编号的教师组成专家组,深入研讨对应模块;随后,每个拼图组包含1—5号教师各一人,成员分别汇报研讨成果,实现知识共享。“智慧屋”提供技术与资源平台,“拼图”方案保障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技术赋能与教师发展并重的自适应学习生态。

  辐射:成果丰硕,提升学校影响力

  评价机制以“双维驱动、三段联动、多元赋能”为核心,构建了“数据—情感”协同的生态系统。“双维驱动”将精准的数据诊断与蕴含人文关怀的课堂观察、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三段联动”将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而“多元赋能”则最终将评价结果反哺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与技术优化,完成了评价从“结果判定”向“成长赋能”的范式转型。

  实践表明,该体系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超九成学生养成了自主预习与检测的习惯,毕业生在后续学习中展现出较强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多名学生被知名高校录取。同时,科研团队教师在国家、省、市级会议上进行经验分享。立项山东省2022年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项目“智慧环境下学生自适应学习模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团队教师通过“送教下乡”、全国研讨会、线上培训、接待参观等多种形式,成果已惠及逾30万名学生,足迹遍布北京、深圳、新疆、西藏等多地。多家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从直面痛点到探索实践,从机制成型到成果辐射,淄博柳泉中学的教师团队以“二二三八”机制为抓手,走出了一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的个性化教育之路。它让人机互动成为伙伴型关系,让师生共创成为课堂新生态,让情智交融成为育人新模式。未来,学校将继续深耕自适应学习领域,不断完善机制、优化资源,为更多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聂隽 高婧娟)

中国教育报一线风采 10探索自适应学习“二二三八”机制 聂隽 高婧娟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