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工学耦合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周俊炯 范大波

  近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校友反哺·工学耦合·数智赋能:市政地下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一殊荣的背后,是学院联合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生动实践。该计划以“工学耦合”为核心,通过三段式培养、项目驱动、“双导师制”等机制,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新时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开展三段式培养,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这学期,我就能在真实项目中实践,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让我进步飞快。”在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工程建设现场,拔尖人才班的学生李晨阳表示。目前,他正在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全过程工程咨询工作。

  学院构建“三段递进、工学交替”培养体系,将3年培养期科学划分为基础夯实、工学交替和轮岗实训3个阶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第一年,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二年,实施“8周校内学习+12周企业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每学期前8周在校完成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12周进入企业完成3门实践课程的学习,全年共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第3年,学生全部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践和轮岗轮训,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

  为确保培养质量,项目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学院设立了专项培养资金,用于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等。在招生环节,创新采用校企联合选拔机制,对普通高中生、中职生、技能特长生实施职业适应性考核、职业技能考核和心理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100余名报名学生中遴选31名学生组建首届拔尖人才班,并实施动态择优与淘汰机制。

  项目驱动,以真实场景赋能技术技能提升

  在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项目部,拔尖人才班的学生陈奇杰正在参与工程监理例会。他提出的施工缝处理方案得到了项目经理的认可。“在真实项目中历练,让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陈奇杰表示。

  在校企深度协同的机制保障下,学院遴选了5个典型工程项目作为人才培养平台,涵盖轨道交通、城市隧道、地下综合体等项目类型,且大多为政府部门投资的重点工程,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实践环境。

  为保障项目实施效果,校企双方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实施“培养方案制定→组班→师资选派→项目遴选→工学交替→中期考核→轮岗轮训→终期考核→就业上岗”9个环节全过程管理,确保各阶段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真实项目场景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项目的主动参与者。他们跟随企业导师深入施工一线,参与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造价管理、全过程咨询等实际工作,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提升了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实施“双导师制”,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我既是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也是学校的产业导师。每周,我不仅教授拔尖人才班的具体课程,还会和学校教师一起备课,确保教学内容与工程现场无缝对接。”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总工程师柴恩海表示。

  学院创新实施“双导师制”,在“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保障机制下,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双主线”的协同机制。企业选派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导师,学院配备专业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日常管理与学生发展。

  为确保“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学院制定了《产业导师互兼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职责分工、工作内容、报酬标准等。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传授岗位实践经验、指导技术技能、传承企业文化,学校导师侧重理论教学、职业素养培育和学业规划。双方共同参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开发、考核评价等环节,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

  这种“双向流动、互聘互兼”的机制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目前,已建立包含25名企业导师的导师库,组建了优质“双师”团队,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师资保障。

  “此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是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成效的充分肯定。”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金波表示。这种“工学耦合”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快车道”,也为企业储备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周俊炯 范大波)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工学耦合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周俊炯 范大波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