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童星梦”里的陷阱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陈广江

  深夜的直播间里,一场场“童星选角”正在上演。主播们对着家长发来的孩子照片侃侃而谈,用“有戏”“明星相”等话术点燃一个个家庭的期待。这些看似专业的评价背后,隐藏的却是一条从几百元模卡拍摄到百万元“角色内推”的产业链。不少家长投入重金后才发现,所谓的剧组邀约不过是镜花水月。

  其实,此类直播间的运作模式有惊人的相似性:先以“资深经纪人”的人设吸引关注,再用“名额有限”的说辞制造焦虑,最后以“私聊推荐”完成收割。为何家长屡屡中招?原因是不少家长将演艺道路视为孩子人生逆袭的捷径。有家长坦言,明知可能是陷阱,却仍忍不住每晚耗费数小时徘徊在不同直播间,那种感觉“像不断拆盲盒,总期待下一个惊喜”。这种心态被精心设计的话术所利用,让理性思考在“万一孩子真有天赋”的期待中逐渐瓦解。

  法律监管的缺位同样值得关注。一些机构往往在合同条款上大做文章,只列明培训、拍摄等基础服务,而对“提供演出机会”等关键承诺避而不谈。即便对簿公堂,家长也常因无法举证口头承诺而陷入维权困境。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与儿童演艺经纪合同纠纷相关的民事诉讼已超过1600条,但顺利追责的案例仍是少数。此类精心设计的陷阱,让家长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

  行业生态的混乱则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尽管相关部门明确规定演出经纪人员需持证上岗,但社交平台上仍活跃着大量无资质“经纪人”。他们以“内推剧组”“签约培养”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却从未出示可信的合作证明。从业十余年的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多数“儿童经纪公司”并不正规,许多号称“经纪工作室”的机构实则为销售团队。

  面对“童星选角”乱象,单纯的道德谴责远远不够。监管部门应出台更细化的行业标准,明确儿童演艺经纪的服务边界和收费标准。网络平台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打着“选角”旗号的直播内容加强审核。而作为家长,更需要保持清醒、克服焦虑,切勿成了别人眼中待割的“韭菜”。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家长的“童星梦”沦为不良机构和别有用心者的“提款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警惕“童星梦”里的陷阱 陈广江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