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曹林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着力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

  主持人语

  中央网信办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得到公众广泛支持。思考不能止于“大快人心”,要在“拍手叫好”的地方往前再走几步。这几篇大学生评论文章,用深度的思考带着读者往前多走了几步:“毒流量”会如何反噬?公众如何抵制负面情绪?大学生如何保持清醒头脑?本期“青年说”,看我们的年轻人如何用理性的“评论脑”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用理性对抗网络负面情绪炒作

  薛童心

  在数字化浪潮下,网络空间早已成为情感表达与价值互动的重要舆论场。然而,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等问题,不仅污染网络生态,也侵蚀着人与人的信任感。中央网信办部署的专项行动,正是对这一网络痼疾的精准回应。作为大学生,应自觉抵御网络负面情绪,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在认知上,要警惕那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识别刻意制造对立的言论陷阱,避免在匿名环境中放纵情绪本能。对于那些刻意煽动群体对立、渲染悲观的“爆款”内容,要多问一句“为什么”,避免在情绪煽动下匆忙站队、激情转发。

  在行动上,用理性对话替代人身攻击,用建设性意见取代情绪化指责,争做网络空间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在网络环境中,要对情绪有良好的把控力。不为一时意气而参与攻击谩骂,不因寻求认同而散布焦虑恐慌。抵制负面情绪,并非一味沉默,而是勇于担责。作为大学生,应当主动传播科学知识、分享理性观点、讲述温暖故事,用向上向善的内容挤压负面信息的生存空间。一句客观的评论,一次善意的提醒,一篇正能量的帖子,都能为建设清朗网络空间贡献一份力量。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算法的设计不应唯流量是从,而应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内容审核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切实守住公序良俗的底线;话题设置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要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讨论。平台与用户如同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并进,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吃负面情绪“流量”终将被反噬

  许可欣

  恶意挑动对立、宣扬焦虑情绪,公众苦此问题久矣!“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一个个所谓的“头部账号”受到严厉惩治,这种看得见的流量反噬,给沉迷于“流量至上”叙事者敲响了警钟。

  流量变现只是一时爽,殊不知早已埋下巨大的隐患。过去,一些营销号或借社会热点事件强行关联身份、地域、性别等信息标签化、污名化炒作,或以“内幕消息”等方式炮制传播经济金融、社会民生、公共政策等谣言信息,或恶意解读社会现象,片面放大负面个案……这些做法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眼球,甚至实现了流量的迅速变现,但最终因产生负面社会影响,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引起公众的强烈厌恶。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流量”的获取,要取之有道。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急功近利而将专业性抛之脑后者,终将被公众抛弃。

  各类网络平台要加强算法推荐的管理和优化。一些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之所以波及范围较大,就在于平台单纯以“流量”为算法推荐的价值取向。当青少年被“升学压力”“内卷”所缠绕,父母被“xx是孩子最关键的一年”捆绑,中年人打开手机便是“中年危机”“再就业困境”……精准推送带来的后果是对社会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互联网的生态如果乌烟瘴气,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各网络平台责任重大,务必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否则也终将被流量反噬。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科生)

  让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毒瘤”无处遁形

  王嬿稀

  在互联网环境中,恶意挑动负面情绪成为不少自媒体获取流量的手段。尤其是一些网红博主,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一旦博主宣泄负面情绪,就可能被粉丝推波助澜,使简单的情绪表达升级为恶意攻击;而当话题发酵为社会热点后,又会为博主带来更多流量,进而提升其带货收益。这套“流量密码”被众多头部网红熟知并运用,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危害难以估量。

  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如同“毒瘤”。一些自媒体账号常常用煽动性词汇替代客观描述,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地扩大负面情绪,将个体事件歪曲为集体矛盾,将群体矛盾升级为群体对立,将偶发事件渲染为普遍现象,甚至加剧地域歧视、行业抹黑与族群对立。

  更严重的是,这种“毒瘤”会不断侵蚀公众的判断力,干扰公共事务的推进。今天宣扬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明天炒作“老年人无人赡养”,后天又渲染“大学毕业即失业”……此类信息不断发酵、扩散,持续侵蚀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公众盲目跟风、无所适从。恶意挑动负面情绪,小则影响公众的心情与日常生活,大则曲解国家方针政策,降低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支持度,甚至可能促使部分公众阻挠公共事务,走上违法道路。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 “毒瘤”必须被彻底根治。作为大学生,既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不被恶意负面情绪裹挟;又要坚决抵制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言论与行为,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此类网络乱象;还要主动在网络空间“正本清源”,用点滴行动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让恶意挑动负面情绪的“毒瘤”无处遁形。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青年说 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