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重庆市江北区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经贸繁荣发展、对外开放活跃、科技产业集聚、创新氛围浓厚之地,重庆市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校凭借深厚的军工基因与多年科技创新教育积淀,凝练出“立人·启智·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智创教育:培养创享生活的人”育人主张。作为深耕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学校以系统化实践搭建起“勤学智、乐创新、好实践、尚求真”的成长平台,为区域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理念溯源:智创教育的时代应答与演进逻辑
学校智创教育的形成,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回应与办学特色的升华。针对“科技技能培训”模式的局限性,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创新、实践与生活感知能力协同发展,构建全面完善的教育模式。
从理念演进看,学校以“做中学”、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根基,融合创新与智慧教育要义,历经三阶段跨越式发展:初期练科技技能,积累相关经验;中期探跨学科实践,促知识融合;终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智慧品格,让每个孩子成为生活创造者与享受者”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特色发展”到“品牌塑造”的质变。
办学维度:构建沉浸式智创校园生态
学校从硬件、活动、合作等维度出发,打造全方位浸润式育人环境。在硬件上,重点建“三大创新空间”:设备先进的科技实验室,配备专业仪器,满足基础科学探究;功能齐全的创客空间,提供3D打印机等工具,助力创意变成实物;航天科普VR体验区,以前沿技术还原场景,点燃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在特色活动设计上,学校构建“四季创客节”体系:春季“智享创客科技节”、夏季“魅力创客艺术节”、秋季“书香创客读写节”、冬季“动感创客体育节”,在创新活动中培育学生素养。在校企社合作上,学校打破校园边界,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网络:与科研机构共建“少年航天科学院”,邀请专家指导航天科普实践;与本地科技企业协同,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行业前沿;与社区联动开展“科普进社区”等活动,让智创教育延伸至生活场景。
教育主张:打造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智创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特色课程为补充、探究课程为延伸”,构建科学完善的分层递进课程体系。
推进国家课程“智创化”融合,在不改变课程框架的前提下注入创新元素。数学课程引入“数学建模解决生活问题”,语文学科开展“创意写作+经典改编”活动,科学课程增加“实验创新设计”模块,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构建特色课程“分层化”体系,依据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设计阶梯式内容。航天教育编写《启航学院(低年级)》《探航学院(中年级)》《领航学院(高年级)》学习手册,实现从知识启蒙到项目探究的进阶;生活教育开设“K币评价”“舌尖小创客”课程;科技教育开设“机器人编程”“无人机操作”“人工智能教育”等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推进探究课程“项目化”实施,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校园垃圾分类优化”项目,学生需结合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知识设计落地方案;“社区公共设施改进”项目,学生通过调研访谈提出座椅改造、家居产品优化等创意方案,并与社区合作推进实施。
育人主张:聚焦“创享生活的人”培养
学校以培养“能创造、会享受”的完整的人为核心育人目标,明确学生需具备的四大素养:敏锐的观察力,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机遇;丰富的想象力,敢于突破常规提出新方案;坚韧的执行力,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积极的生活观,能从创造中感受幸福。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学业评价上,摒弃“唯分数论”,将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纳入评价体系;实践培养上,通过科技社、艺术社、体育社等社团活动,以及社区服务、企业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拥抱生活;心理健康上,建成心理咨询室,开展“点灯科小”专项行动,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确保成长无短板。
经过多年深耕,学校的智创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近3年,获国家级别科创奖项80余人次,获市级科创奖项2000余人次;教师专业成长速度快,主持或参与区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50余篇,教学成果在区域内推广;学校的智创教育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获评重庆市2024年义务教育学校新领雁工程项目卓越课堂建设基地、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绽放光芒。重庆市江北区科技实验小学校以智创教育为抓手,让创新成为习惯、让实践成为常态、让生活充满温度。未来,学校将从加强对外交流、升级硬件技术、深化理论研究三方面深化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创教育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尹忠文 舒灿 王韵秋 王铌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