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立足陕南地区经济特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依托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循环’格局下陕西省数字经济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和“政府与市场双强引擎助推陕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安康学院课程思政教学项目“‘财务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数智财务微专业等资源,以人工智能为教改引擎,成功构建了“技术融合课程、场景链接产业、协同赋能育人”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本土化案例落地与校企深度协同,实现了“教学—实践—就业”的闭环,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兼具财会专业素养与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重塑人才培养目标,适配人工智能会计岗位新需求
学院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会计专业办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符合时代需求、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社会责任意识强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基础+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思政目标”于一体的教学目标,构建了“行业发展动态—岗位人才需求—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效果评价—就业全程跟踪”的闭环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了教学质量全过程动态监控,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例如,利用AI工具分析财务大数据,让学生掌握“会计+技术”的复合能力;将AI技术应用中的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社会责任问题融入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边界与社会价值;利用AI实时推送新的财经信息,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强化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构建”的转型。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革新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
学院加强会计专业与数字技术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大数据与AI技术融入会计专业教学全流程,形成了“基础技术—核心融合—特色应用”三级课程体系。基础技术层:开设“Python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智能技术的工具语言和操作能力。核心融合层:构建“AI+会计”融合课程,增设“大数据与智能会计”“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课程,对“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进行“技术赋能改造”。例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引入Python进行财务预测模型构建,替代传统的手工计算与Excel分析;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增设“智能账务处理”,掌握财务RPA如何自动化完成发票审核、凭证生成等关键流程。特色应用层:聚焦地方产业需求,针对安康茶产业、魔芋产业、富硒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整理《中小企业财务大数据分析案例》,借助AI工具分析产业数据,对接企业实际需求。
校企共筑实训平台,引入智能化业财场景,建成创新创业、业财融合、财税一体化、财务大数据等实战平台,开设“企业财务全景模拟”等实践课程8门,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为29.94%,形成了德技双修、数智牵引的课程新体系。
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多元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全面使用智慧教室,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派、长江雨课堂、优慕课、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数字化教学工具。线上,AI作为虚拟助教,提供全天候的学习支持和答疑服务;线下,教师聚焦会计实务场景,结合项目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手段,组织案例分析、项目讨论等教学互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课前学生通过慕课平台准备项目任务,课中教师利用课堂派实现考勤、提问、抢答、话题讨论、课堂表现、案例分析(AI)等课堂互动管理,课后学生通过课堂派完成作业、测试、重难点巩固等项目,教师通过学情AI分析,精准定位教学盲区,及时优化教学设计。教改后,学生课程达成度均在85%以上。
聚焦双核能力,采用“过程性+终结性”评价方式,形成多模态闭环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占比50%)包括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课堂表现、线上学习等,终结性评价(占比50%)采用“期末测试”或“实操考核+项目报告+项目答辩”的形式。例如,在“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决策”课程考核中,学生在新道云APP完成数据采集、数据集成、可视化分析等项目操作,撰写项目实训报告,并邀请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对项目答辩进行评分。
校外实习通过校友邦APP进行学生日常管理,考核方式新增“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即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由合作企业从“岗位适配度”“智能工具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评分,评分结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形成多模态评价与反馈。
内外兼修“双师”转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显成效
学院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师资队伍数智化转型升级,实行“内培+外引+共享”的转型模式。举办各类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培训、会议、技能竞赛等;鼓励校内教师积极考取行业证书,攻读博士学位,提高人才引进奖励和教科研成果奖励标准;聘请行业专家、校外名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育教学工作;构建“产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财政所、陕西安康嘉陵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陕西长德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开设“基础会计”“财务分析”“税务会计”等“双师”课程。“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为67%,博士学历占比为29%,高级职称获得者占比为30%,获批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双师”课程试点项目10项、校级教改项目15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混改课程13门、数智财务微专业1个,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10余部。
校企合作从“简单合作”到“案例共建、人才共育”,建成“衡信财税工商订单班”等多个协同育人项目和8个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实验实训和企业导师,学生参加“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陕西省“福思特杯”大学生数字财税技能竞赛等,荣获国家奖项15项、省级奖项30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和校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
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驱动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核心在于“立足地方、聚焦实用”,通过本土化案例将技术与专业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协同让教学对接产业需求,最终实现“培养一人、服务一方”的目标。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持续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财会行业数字化转型贡献高校力量。
(薛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