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铁道职业学院

构建“铁道红色工匠”育人新模式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09日 黄恩兴 杨海涛 朱红 霍芳霄 刘旭东

  近年来,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把牢方向,以红色文化铸就铁魂,产教融合建圈强链,推动学校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

  把牢学校发展方向

  (一)加强党的建设高站位

  建强党委领导班子,持续提高班子成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树“抢机遇、拼一流、抓落实”工作导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在追赶中超越、在平稳中出彩”的氛围。

  (二)服务国家战略强担当

  学校科学谋划1个目标、3个融入、5个单独“135育人工程”。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川藏川青铁路建设者为核心目标,主动扛牢服务省委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稳藏安康战略部署的政治责任。

  (三)清朗政治生态固根基

  实施“领航赋能”“固本培元”“创先争优”“清廉护航”四大工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以铁色铸魂培养

  “铁道红色工匠”

  (一)确立“铁色”思政育人目标,明确“为什么教”

  构建“铁质内涵、三维结构”思政育人目标,从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三个维度,精准描绘“铁道红色工匠”培养标准。锻造忠诚、坚忍、团结、奉献军人气质,培育乐学、专注、精技、创新大师素质,锻造笃行、砺能、匠心、担当实践本领。

  (二)创新“铁色”思政课程体系,解决“教什么”

  按照“优秀大学生→优秀职业人→优秀铁道人”三阶成长规律,构建融入铁道基因的课程体系。一年级以“立德启智明初心”为重点,开设3门必修课和“强国梦·铁道魂”等3门选修课,突出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培育优秀大学生。二年级以“精工砺能炼匠心”为重点,开设3门必修课和“走近中国高铁”等5门拓展课,开展“一专业一特色”课程思政改革,铸牢学生工匠精神之魂,培育技艺精湛的优秀职业人。三年级以“担当奉献铸匠魂”为重点,开设“局情路情与企业文化”等7门拓展课,厚植家国情怀,筑牢使命担当,培育坚守实干的优秀铁道人。

  (三)拓宽“铁色”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怎么教”

  学校通过师资联通、场域贯通、资源融通,打通理论主课堂、校园小课堂、实践大课堂和数智云课堂的边界。创新校企师资互聘共培等制度12个,40余名大国工匠、产业导师走进“川铁大讲堂”,思政课教师深入生产现场,实现校企师资联通,共建“大师资”。将行业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铁”质理论主课堂;开展“讲好一个铁道故事”等“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校园小课堂,实现校企场域贯通,共建“大课堂”。将思政讲台延伸至铁路站段,打造“情满成昆”等沉浸式实践大课堂;围绕“思政+铁道”育人元素,打造数智云课堂,实现校企资源融通,共建“大平台”。

  (四)完善“铁色”思政评价体系,优化“怎么评”

  从校内3年延伸到入职后3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评价体系。在校3年评价围绕政治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设置121个过程性和63个结果性评价观测点,生成3万余份学生AI成长画像,思政课教师、行业导师等校企多元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入职3年评价围绕岗位适应性、职业成熟度及发展潜力,设置企业文化认同等46个观测点,依托毕业生跟踪平台,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及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协同开展评价。

  以产教融合打造

  校企合作生态圈

  (一)构建服务产业发展、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学校依托区域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办学,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开设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等19个专业,涵盖轨道交通产业“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全环节,开设高铁智能巡检等微专业7个,形成“纵向对接、横向融合”专业布局。联合国铁成都局、中车成都等链主企业,共育轨道交通数智工匠,建设13门“高铁工匠系列”思政课程、27门数智化课程;共编数智化、双元教材32本,指导学生获各类奖项300余项。

  (二)创新产教双向赋能、产学要素合作机制

  学校打造产教融合办学生态圈,共建7个产业学院,强化校企发展战略协同。加入成都市城轨交通产业协会、机器人产业协会,主动匹配产教供需。牵头建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四川共享实训基地,打造12个“多企轮训”岗位站。开发职前职后一体化产教资源,共建60余门企业特色课程,年均接收学生跟岗轮训1000余人。针对守护轨道交通安全的核心运维岗位,联合国铁成都局打造18千米铁路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国家动车组驾驶资格模拟实作考点、理论考点,建设13个“先取证后就业”职业站,开发52个典型性实训项目,承担国铁成都局“提前介入培训”,年均覆盖1200余人次。

  (三)培育师匠结对服务、技能共创互利生态

  与成都市总工会共建成都市“工匠学院”轨道交通产业分院,开展“以匠育才、育匠为师、匠智传播”常态行动。推动“成都工匠”进校园、进课堂,共建技能开发中心、省级名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大国工匠李万君与甘俊林工作室,服务产业链中小微企业数智转型。创新教师工匠经纪人第三身份,制定工匠经纪人管理办法,聚焦“工匠+工匠经纪人”协同合作,对接省内5个轨道交通产业园,收录27项企业优质作业法,开展铁科院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安装、调试服务项目等40余项,指导学生获专利30余项。

  (黄恩兴 杨海涛 朱红 霍芳霄 刘旭东)

中国教育报一线风采 07构建“铁道红色工匠”育人新模式 黄恩兴 杨海涛 朱红 霍芳霄 刘旭东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