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其育人价值的深化与职业场景的融合,成为破解“学用脱节”难题、赋能职校生职业成长的关键突破口。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以财经类专业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三教”改革为引擎,以学科协同育人为路径,围绕“赋能职校生职业成长”的核心目标,构建起“职业为引、素养为基”的数学项目式教学体系,为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跃升注入新动力。
锚定数学教学痛点
革新育人理念
学校数学教学团队调研发现,以往的数学教学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内容与需求脱节,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及生活关联弱;二是评价与目标错位,侧重知识掌握,缺乏职业能力量化评估;三是师资协同不足,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支撑弱。
为破解以上难题,学校以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为依托,形成了《“职业为引、素养为基”的数学项目式教学行动方案》的成果,并确立“职业为引、素养为基、项目为体”的核心教学理念。该理念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学方向,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根基筑牢育人底色,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的过程,将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思维与方法改造现实场景,最终实现数学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采取四大核心举措
打造数学项目式教学完整体系
基于“职业为引、素养为基、项目为体”的理念,学校构建了覆盖“内容、模式、评价、支撑”的完整实践体系,形成四大核心措施。
开发“进阶耦合、数专融合”的项目教学内容。学校创新设计“双线并进,五链联动”项目开发路径:以“职业导向的项目”为明线贯穿真实场景,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暗线渗透能力培养,联合专业教师从“学科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素养在专业应用的表现要点→模块内容框架→数专融合项目主题→数专融合项目活动”五链依次联动,确保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进阶耦合、数专融合”的项目总体框架,将全学段数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专业综合模块”,开发12个项目主题、20个项目活动,实现数学学习与专业问题解决的进阶耦合。
打造“支架赋能、双环互动”的项目教学模式。针对职校生学习特点,学校构建“支架赋能、双环互动”数学项目教学模式:一是设计覆盖“立项组队→计划筹备→项目实施→复盘提升”全流程的12个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共性与个性支持,激发自主探索潜力;二是建立“师生双环互动”机制,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组团跟进,通过“资源赋能、方法引领、组团跟进”引导学生开展组内协作、组间互鉴,同时通过“展评赋能、反思评价”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
制定“素养引领、数据驱动”的项目学习评价方案。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学校从“数专知识掌握、素养要点达成、工具使用、实践表现、职业能力”五大维度设计评价指标,注重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的评估。评价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实时采集学生项目参与度、协作表现、问题解决能力等行为数据,确保评价精准对接素养培育与职业能力发展需求。
形成“双师协同、跨界融通”的项目教研共同体。为强化专业支撑,学校推动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开展跨领域合作,为“数专融合”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一是协同开发,共同研讨素养应用表现要点、确定项目主题与活动;二是协同教学,联合指导项目实施与评价,及时提供专业支持;三是协同教研,定期召开跨学科教研会,研讨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三维提升显价值
示范辐射促发展
自2020年《“职业为引、素养为基”的数学项目式教学行动方案》在全校及省市推广以来,经过5年实践检验,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学习能力、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发展水平三维提升,彰显出鲜明的示范辐射价值。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增强,28人次获市级以上数学奖项,95人次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就业率稳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前列;教师理念更新,18人次获市级以上教学奖项,团队涌现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1人、省市级荣誉获得者26人,2名成员分别领衔南京市数学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四有”好教师团队,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学校作为改革先行者,开设16场专题讲座,接待10余所学校考察,成果在6所院校推广,为全国职校数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2010年的问题调研到2020年的方案成形,再到如今的广泛推广,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为引、素养为基”为核心,构建起一套逻辑严密、成效显著的数学项目式教学体系。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数专融合”教学改革,既要培育出适配数字经济需求的技术能手,更以实打实的教学成果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陈琴芳 姚峰 史青 米晓兰 吕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