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知行合一 促进能力提升

——泰州学院“讲学练做”融合模式锻造实录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8月29日 刘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塑造青年价值观、筑牢信仰根基的重要使命。泰州学院主动响应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号召,立足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前沿,积极探索并实践“‘讲学练做’四维融合”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模式。该模式以“知行合一、能力提升”为核心理念,通过重构教学链条、融合多维实践,着力破解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难题。

  泰州学院认为,真正的思政教育,不仅要传递真理的力量,更要激发学生的行动自觉。为此,学校将“讲学练做”4个维度深度耦合,构建起贯通课堂内外、连接知识实践的育人生态,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素养又有强烈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

  扎根红色沃土,点燃信仰火种

  泰州学院创新构建“历史纵深+现实观照”双轨教学模式,让理论讲授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教师团队扎根红色沃土,深挖本土红色富矿,以苏北新四军黄桥决战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强军目标解析人民战争思想的当代传承;将杨根思烈士“三个不相信”精神融入青年奋斗观教育,用英雄坐标激活价值认同;紧扣“长江大保护泰州实践”“大健康产业国家集聚区”“三融三促·校城共建”等发展案例,以鲜活案例诠释新发展理念实践伟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依托知识图谱线上课程教学平台,推行“问题链教学法”,通过“从泰州民族工商业改造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医药名城的崛起密码是什么”等议题引发深度思辨,学生参与率超过90%,主动提问率提升至75%,学生的政治素养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贯通多维资源,赋能思维跃迁

  泰州学院打造“立体化自主学习生态”:建成“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思政课智慧课程,集成300余分钟授课微视频、100余个教学案例、50余部教学微纪录片,年访问量破1万次;课堂打破学科壁垒,医药学院“生命伦理思辨会”探讨“敬畏生命与珍视健康”,经管学院“共同富裕泰州路径数据沙盘”用数学模型验证发展理论;学校团委在暑期组织社团学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学生足迹遍布省内外多处文化地标。2023年学校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学生人均数字资源使用时长超60小时,人均提交自主研学报告1.2份,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测评优秀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创”的质变。

  阶梯淬火锻造,熔铸硬核能力

  泰州学院构建“三级能力锻造熔炉”:基础层通过模拟社区议事厅、法庭辩论赛,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矛盾分析法;进阶层以现实命题驱动能力升级,加强“从‘田头’到‘心头’——非主城区红色寻访育人模式”特色品牌建设,将其打造成省级劳动教育示范项目;“家乡史·红色情”等社团系列活动,经过不断培育与实践,成为泰州市红色文化协同研究中心的核心项目;联合组建跨专业战队,挖掘“红旅赛道”精品特色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团队经过实践调研、数据统计、案例收集、形成报告等环节的不断打磨,近两年荣获“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奖项2项,政策建言被政府部门采纳,彰显青年智慧担当。

  扎根泰州大地,书写青春答卷

  实践网络深度赋能地方发展: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70余名“‘00后’金牌讲解员”驻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参与讲解,覆盖受众万余人次;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在“百名师生讲党史”“城市党史文化我宣传”等活动中,数百名学生深入一线,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城宣传代言,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担当与风采;在社会服务前沿,城东街道“银龄智库”研发的智能助老手环惠及100多户家庭,“青马社区治理团”化解矛盾纠纷数十起;在产业创新阵地,师生在扬子江药业“工匠精神实践岗”提出质检流程优化方案,助力企业年节约成本数万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千垛青耕团”打造“思政+文旅”IP,助农直播,带动10多个农产品品牌升级。学校年均开展近百项实践项目,建立50余个村社服务基地,学生累计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3支团队获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泰州学院构建“理论—基地—产出”螺旋教学链;师资升级,聘请新四军研究会专家、劳动模范担任学校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0%;资源联动,与泰州市委党校共建智库,12家企业、基地被纳入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形成全域育人生态圈。

  泰州学院“讲学练做”四维融合思政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效,学生实践成果量质双升、思政课满意度显著提升,获批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未来,学校将持续深耕模式创新,建设思政课线上教学数字平台、延伸“长江经济带思政研学走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锻造更坚实的阵地。(刘玲)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熔铸知行合一 促进能力提升 刘玲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