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

五措并举 构建节水教育协同机制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8月29日 谭志坚

  玉林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耦合关系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将节水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通过节水教育校本化、节水实践常态化、节水宣传多样化、节水管理信息化、节水成效品牌化等举措,引导大学生爱水意识和节水习惯的日常养成,创新构建校园节水的“大宣教”工作格局以及“重在日常”的节水教育协同机制。

  课程为先:节水教育校本化

  节水首先要“知水”。学校围绕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等主题,开设不同类型的通识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开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生态与环境”“化学与水环境及重金属污染”“化学与大气环境及酸雨”“化学与水污染”等系列课程和讲座,同时设置节水实践课程或实验,普及水污染和水质保护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建立完善的水质治理体系等节水理论素养,提高学生水源保护、水处理技术、环境监测和法律法规等节水技术的应用能力。

  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情教育。通过组织编写水情教育读本,举办专题报告及读书沙龙等形式,普及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民节水行动计划》等节水政策,开展“水资源总量大但人均不足、时空分布不均衡、用水矛盾突出”等基本水情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和水安全意识。

  重在行动:节水实践常态化

  学校与地方水利部门、节水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展节水教育实践。每学期组织学生利用假期集中开展1次以上的节水社会实践活动。在自来水厂、学校等市级节水教育基地,学生通过节水宣传长廊、节水金句长廊、治水人物展等学习地市水情和传统水文化,学生通过参观城乡供水处理设施、自动化节水喷灌系统、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等了解生活生产节水设备设施,现场组织开展系列“节水小技巧”和节水知识答题挑战赛,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节水经验及节水技巧的理解运用。学生通过自制净水器、模拟冰山融化、模拟酸雨等环保科学实验,熟悉水资源净化原理,进一步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围绕节水主题,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设置水电检查勤工助学岗位,开展校园节水护水志愿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当地社区节水宣传、校园公共场所用水检查和巡查等活动,培养节水责任感。组建“绿动未来”生态研学实践团,在世界地球日开展“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对当地水域河段开展水质检测,学生通过采样布点、仪器操作、检测指标分析解读等,深化对水资源保护技术的理解。

  利用各类重要节点,辐射带动社会参与。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点,发放节水倡议书,开展“节水即减排”“节水即治污”等理念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的价值观。定期到学校周边社区开展节水宣传活动,传播节水新政策,讲解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形成“举办一次活动,覆盖一个社区”效应。鼓励学生将节水习惯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学生利用假期向家人普及节水知识、推广节水器具,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效应。

  依托各类项目课题,吸纳学生参与相关科研实践。利用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玉林市南流江水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立法起草委托项目”等横向课题,吸纳学生参与田野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访谈座谈等,促进学生对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传统水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化等的深度思考。

  氛围营造:节水宣传多样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媒体宣传形成节水合力。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校报、学校广播、抖音视频等定期播放和推送节水政策和科普知识,张贴节水宣传海报、发放节水知识资料、制作节水宣传展板等,合力营造校园节水文化氛围。

  以赛促学,活动宣传强化节水认知。组织开展校园大学生节水知识大赛、“我要节水”短视频创作、节水标志标语创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节水中国,你我同行”联合行动、全国节约用水知识大赛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各类项目,强化大学生的节水认知。

  整合校内水资源,景观宣传打造示范点。将校内原有的三个池塘改造成为景观湖,打造亲水校园景观。配套建设亲水平台、彩虹桥等景观,并埋设地下管道,贯通景观水系,成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的宣传教育示范点。

  联合多方力量,协同宣传形成合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水利部门提交《关于加强我市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关于有效整合节水资源,在玉林师范学院建设节水教育基地的建议》《关于节水宣传教育进校园的提案》等,并获重点督办,积极推动校地在节水教育的资源整合、基地建设、机制协同等方面的合作共建。

  数字智能:节水管理信息化

  学校建有用水故障报修网络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报修便利。在各类公共用水重点场地张贴网上报修二维码,流程简洁,报修快捷方便。同时提供纸质申请、电话或网络报修等3种方式,及时避免因故障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对用水数据实行实时监控。已建成包括70多个智能计量物联网水表的三级节水监控平台,每天分时间段精准采集用水数据,用水异常可实时预警。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联合当地水利部门和供水部门,整体更换渗漏破损严重维修成本高的管网,重点检查排查漏水的可疑区域,减少水资源浪费。近年来,学校供水管网漏损率均保持低于2%的节水标准。

  水电设备分批改造。学校每年新建、改造和维修校园的水电设施,整体改造老旧供水管道,预防供水管网大面积渗漏。分批淘汰和逐步更换用水设备和器具,保障符合节水标准。景观绿化安装滴灌、喷淋设施,公共卫生间安装电子人体感应阀,杜绝出现“长流水”浪费现象。同时,改造水电计量表,建设方便快捷的水电缴费平台。

  模式打造:节水成效品牌化

  学校积极参加节水型高校、绿色学校、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等节水、绿色、环保校园创建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形成课程渗透、实践体验、文化浸润、制度管理及品牌打造等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重在日常”的节水协同模式,将节水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培养大学生具有节水意识,掌握节水技能,践行节水责任。

  近年来,学校的节水成效获得多方认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品牌效应。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无废学校”“自治区节水型高校”“自治区绿色学校”“绿色低碳公共机构”等,并持续巩固和拓展节水成果,强化“我要节水”的协同教育,与区内外高校交流互鉴节水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行动自觉和良好风尚。

  (谭志坚)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五措并举 构建节水教育协同机制 谭志坚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