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7月22日 夏峰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针对基础学科资源投入有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难题,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优势及师资背景,探索出“筑牢物理根基、强化交叉融合、驱动科技创新”的特色育人路径,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

  交叉融合奠新基,学科建设跃升新高度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以应用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辐射构建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集群,在本科层面实现物理与信息、材料、能源的深度交叉融合。

  学科方面,建设了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工程硕士点、光电信息工程硕士点;获批山东省先进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固态电池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观测与宽带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光电材料物理及器件重点实验室等交叉平台;成功打造了以物理学为根基,与材料、能源、医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特色生态体系。2025年,青岛大学物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凝聚态物理位列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第52位。

  交叉创新求突破,科学研究结硕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能源物理”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李强教授团队研发出世界高水平原位磁性观测技术,突破储能领域20余年技术瓶颈,突破性成果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上,李强荣膺“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称号。该技术入围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并应用于宁德时代相关项目。郭向欣教授团队开发了高比能、高安全固态电池,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并与东风、吉利等车企紧密合作,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材料物理”破解“卡脖子”难题。滕冰教授团队“十年磨一晶”,成功研制出突破国内尺寸的宽频太赫兹晶体,打破国外垄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目前,该团体正联合企业、医院,共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宽频太赫兹协同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张军教授团队深耕敏感电子材料和信息传感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先后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医学物理”筑牢健康防线。学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强强联合,开展医疗检测与诊断研究。张永成教授团队制备出国际领先的透明压电陶瓷,并实现了生物活体的医学光声/超声多模态成像,为新型医学诊断技术提供核心材料与关键技术,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龙云泽教授团队研制了手持静电纺丝装置和纳米纤维敷料枪,为心脏、肝脏外科手术快速止血提供了新方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多家医院得到应用,获中国发明创业奖创新奖、青岛市科技进步奖等。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海洋物理”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依托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学院海洋物理团队研发出全球海表温度、盐度和海冰产品数据融合算法,构建了长时间序列数据产品,为国家海洋部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单位提供渤海海冰密集度与厚度遥感数据服务,助力青岛“数字海洋”“透明海洋”“健康海洋”建设,培养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复合型人才。

  交叉赋能育英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显成效

  学科交叉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知识视角和创新思维沃土。自实施交叉培养模式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近5年,学生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等期刊上发表能源、医学、海洋、材料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论文600余篇。研究生人均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获“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等奖励100余项,获评“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20余项。本科生考研深造率稳定在50%左右,研究生考博率接近30%。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通过系统性的学科交叉布局与实践,有效破解了地方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不仅显著提升了自身的学科实力与科研创新能力,更培养出一大批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形成的“交叉融合”育人新模式为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借鉴。(夏峰)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夏峰2025-07-22 2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