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基础学科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交叉学科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精心构建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方案,走出了一条成效显著的育人新路径。
创新选拔机制:精准识别,激发潜能
构建“三维评价+动态迭代”体系,创新选拔机制。学院以“创新素养、学科潜能、实践韧性”为关键指标,对选拔考核内容进行全面革新,不仅将基础性学业成绩、学习表现纳入考量体系,还高度重视科创竞赛、跨学科项目经历。同时,学院还设计了占比50%的主观开放性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视野、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迁移能力。
定制“一生一策”方案,实现个性化培养。学院基于学生潜质画像,为其配备“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并量身定制“基础强化—交叉拓展—前沿探索”三阶课程包,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知识体系。通过实施“科研早进实验室、项目早入课题组”机制,加速学生创新潜能向实际成果的转化。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学院实施“滚动淘汰+柔性补充”的动态管理模式,依托学业导师对学生学习、科研等综合表现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价,评价内容涵盖科研项目参与度、创新竞赛表现、课程形成性评价等多个方面。
推进本硕贯通培养,吸引优质生源。学院积极推行本硕贯通培养模式,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为连贯、深入的学习路径,为学生在化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优化课程体系:学科融合,产教协同
打造“化学+”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学院构建“基础—交叉—应用”一体化的“化学+”人才培养体系,增设“化学+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生物”等课程群,开设“化学信息学”“智能传感与检测”等前沿交叉课程,有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迁移能力。
实施“阶梯式”科研素养培育计划,激发创新活力。学院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科研探索”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递进式培养方式。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强化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创新实验和科研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学院与企业共建育人平台,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学院还联合企业建立产业导师库和真实项目池,将“高端电子化学品纯化技术”“医药关键中间体研发”等企业实际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实现科研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基于真实课题任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协同育人。学院依托项目研究组建“化学+”跨学科导师团队,推行“真题真做”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加入导师团队后,参与真实课题的攻关,形成“知识融合—科研训练—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模式和“学—研—创—产”的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评价体系:数据驱动,精准赋能
革新课程评价模式,推动智慧教学发展。学院积极构建涵盖智慧课程、数字教材和虚拟仿真实验的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运用研讨式、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和创新性研究论文报告等教学方法,借助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实现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构建多元化智慧评价体系,实现精准育人。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了全过程、多元化的智慧评价体系,将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合作、集体观念、活动参与等定性指标与课程学业成绩、学科竞赛成果等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打分,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生成学生能力生长雷达图,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实时评估和及时反馈。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院在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焦奎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获批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进一步凸显了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学院被国家教材委员会授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实验班学生近3年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国家级别竞赛奖项38项,2023年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专利6项。学院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获批国家级别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与京博N1N共建的“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模式已推广至120余所高校。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成功探索出“精准选才—立体化培养—智能评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14门在线开放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和7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地方高校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宝贵经验。(高洪涛 汪恕欣 郭维斯 罗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