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聚多元育人合力 筑新农科人才成长高地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30日 胡燕红

  近年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积极投身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为农业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思政铸魂:厚植爱农情怀

  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精心打造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学校充分利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活动。

  融合思政课程,强化育人功能。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是“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核心,学校实施课程思政“五入计划”(入方案、入大纲、入教案、入课堂、入评价),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教学各环节,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选树示范典型带动全校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出“门门课程讲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投身实践历练,践行强农使命。学校组建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乡镇农村,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近年来,师生团队服务“三农”的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有500余名省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服务带动农户7000余户,引进新品种150余种,推广新技术200余个,帮助受援对象增收1600余万元。

  实践赋能:提升专业能力

  明确目标导向,优化实践教学。学校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产教融合课程的设置力度,提高实践教学在总学分(学时)中的占比。同时,构建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不同阶段逐步提升实践能力。

  创新培养模式,搭建融合平台。学校与区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创办仲华基因科技产业班、仲花现代农业产业班等多个创新班,累计培养2000余人。创新班依据产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协同机制。学校充分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与清远等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科研院所,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以及各类机构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耕读教育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融合创新:拓展培养路径

  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紧密对接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识+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课内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持续开展“阳光晨跑”“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动通专融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学校开设了涵盖文史经典、科学精神、艺术审美、特色体育等10个课程群的通识课程平台,打造了“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建设“大国三农”(仲恺特色篇)在线课程。同时,学校依据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为基础,构建思政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及创新创业课程群;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组建了“现代种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城乡融合”四大学科群以及“现代种业创新研究院”“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等五大创新研究院,并建设了“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与运维”“智慧新能源”等15个微专业,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新农科人才。

  硕果盈枝:建设成果显著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师资实力雄厚。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成绩斐然,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获批2个国家级别和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积极服务“三农”,1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名教师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1名教师入选广东省农技服务“轻骑兵”十大先锋人物,22名教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及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生成绩优异,大赛展现风采。学校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以来,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05项(其中国家级别180项、省级360项),发表论文665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国家级别竞赛荣誉1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荣誉1695项,省级及以上获奖人数2161人次。

  媒体报道:传播创新经验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吸引了一众主流媒体的目光。学校在助力春耕、服务“三农”及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被媒体精准捕捉。梁红教授作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扎根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20年,帮扶指导3000余个农户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喻国辉教授团队帮助农户掌握病虫害防控技术,大幅提高优果率;青年教师付晶带领团队开展狮头鹅新品种培育的技术攻关,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用科技助力狮头鹅产业发展。这些动人故事经各大媒体广泛传播,诠释了学校师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学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贡献。

  未来,在服务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征程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胡燕红)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聚多元育人合力 筑新农科人才成长高地 胡燕红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