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改革、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广西科技大学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注重与“双一流”高校、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需求牵引
精准匹配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广西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地方高校,地处广西工业城市柳州市,始终坚持发挥自身及区域优势,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行业企业了解地方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充分征求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意见,明确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实践占比高、以成果为导向、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实践能力、成果创新、特色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以学位论文作为单一学术成果评价的方式,设立以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的通道。
学校适应人工智能浪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开设多门与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大数据、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相关的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开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彰显地方特色,学校开设“民族文化与翻译”“民族社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地域振兴设计研究”“地域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体现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
项目驱动
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践行“企业出题、学校接题、学生解题”的育人理念,深度参与行业头部企业项目,切实解决企业在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卡脖子”难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实际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校内导师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将研究与实际生产问题相融合。学校坚持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学者+专家”型教学科研团队。定期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挂职或受聘担任企业研发中心特聘专家;将企业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理念,与柳工集团、柳钢集团、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在柳大中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多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与柳工集团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示范性基地。同时,学校依托当地企业资源,服务地方需求,积极搭建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并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建设项目,依托当地企业建成多个农业产业类科技小院。
多元赋能
协同育人模式成效凸显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缔结战略合作关系,形成“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借助“双一流”高校的优质学术资源、先进教学理念和强劲科研实力,以及头部行业企业实习基地、实验设备等实践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学校与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缔结战略合作关系,组织研究生到合作高校开展研学交流、参与科学研究,输送优秀毕业生去往合作高校深造。与“双一流”高校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智力支持。“校—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了资源互补、互建互促、共享共赢。
“校—校—企”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为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在理工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励180余项。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公布的数据中,学校位居2024年度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研究生培养单位年度贡献力、年度规模贡献力TOP100的第86名和第62名。学校始终坚持研究生分类培养原则,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编写的案例入选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出版专业性教材多部。在历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学校学位论文优良率均位居前列。学校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
(李健 廖志高 叶洪涛 胡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