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职业大学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创新构建“组织保障—智慧赋能—协同联动—闭环管理—重点防控”“五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审计监督数字化转型,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现代治理模式。学校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南通市“七五”普法工作优秀集体。
党建引领,构建矩阵式监督架构
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的审计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打造“党委领导、纪检统筹、审计主责、部门协同”的监督格局。建立了审计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研判廉政风险,年均协调解决超20项跨部门问题。着力打造专业监督队伍,设立直属校党委的审计监督处,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及业务开展等方面均实现独立运行,有效避免了其他行政部门的干扰,确保审计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以审计监督处为核心,联动学校纪委办、财务、人事等11个部门监督专员,实现关键领域监督全覆盖。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等大型项目中,审计监督工作领导小组提前介入,依据项目规划和预期目标,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审计监督处全程跟进,从项目立项、招标到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规、建设进度合理、工程质量达标,有效避免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和资源浪费。
数字赋能,打造智能化监督中枢
学校建成“区块链+审计”智慧平台,有效整合学校财务、资产、科研等多个业务系统的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借助平台的动态风险监控系统,审计人员可对预算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合同管理等重点业务进行实时预警。同时,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审计证据进行固定,确保审计轨迹可追溯,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学校创新运用“BIM+审计”模式。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通过BIM技术模拟工程进度,将实际支出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在审计过程中,若发现部分施工环节实际进度滞后且存在预算超支的情况,审计部门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问题,并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从而推动并确保项目按时完工,充分彰显了智慧平台的强大作用。
多元协同,形成穿透式监督网络
学校建立“三审联动”机制,对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校内审计+社会审计+企业内审”协同监督。通过聘请专业的社会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升了行业企业支持资金认定的准确性。同时,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审计标准,针对实训设备采购、知识产权转化等特定业务场景,制定专项审计规范,使审计工作更加贴合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学校积极推行审计结果“三维运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直接挂钩。
闭环管理,提升治理型监督效能
学校创新实施“三色预警”整改机制,按照问题严重程度实行“红黄蓝”分级管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督办系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建立整改台账,对整改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对整改不力、反复出现问题的部门和个人,启动问责程序。通过这一机制,成功解决了多个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如资产管理混乱、预算执行不严格等。高度重视审计成果的共享与转化。通过编制《职教领域审计案例库》,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虚列支出、资产闲置等共性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内部培训和风险提示。根据审计建议,学校先后修订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规定》等多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学校各项业务流程,有效推动了学校治理的优化升级。
精准防控,筑牢立体化监督屏障
学校制定了《南通职业大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督与再监督实施办法》等制度性文件,明确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内容和责任分工。重点领域涵盖干部选拔任用、人员招聘、职称评审、招标采购、基建维修、招生录取、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学生奖助、科研管理等方面;关键环节是指在重点领域工作中直接涉及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社会联系及利益关系比较复杂的工作岗位、存在廉政风险的环节。通过建立“监督的再监督”工作机制,确保实现学校“三转”工作(工作模式、职能定位、监督重点进行系统性转变)到位,做到专注监督执纪问责主业。这一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对学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有效防范了廉政风险,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纪律保障。(王舒燕 仇松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