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实现阅读教学从知识传授到思维生长的价值转向。这表明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更是开展思辨性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以长沙市雨花区雨花实验小学为核心组建的“让学拓思”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联盟多年来致力于“让学拓思”实践探索,其理念与思辨性阅读的学理逻辑高度契合,为语文阅读教学开展提供了新路径。
在文本细读中锚定思辨生长点
“让学”的本质是教师转变角色,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探究、表达,而其目的就在于“拓思”。这一理念与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从质疑、论证到反思的认知路径形成结构性契合。寻找教材中的思维触发点是实施思辨教学的前提。教师需从文本细读中审视文本,发现不同类型文本中隐藏的矛盾点、空白点和价值冲突点,并引导学生在这些认知冲突处生发出思维火花。如寓言类文本《守株待兔》中宋人“身为宋国笑”,将偶然当成必然,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可引发学生进行“偶然和必然”关系的思索;科普性文本《只有一个地球》在显性数据实证中含有隐性的情感渲染,可生发“感性是否影响科学理性表达”的思维碰撞;再如论说类文本《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和“中国”的关系表达,可以引发学生关于“青年个体与时代、国家辩证统一”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群文整合让学生在比较、分析、辩论与创作中开展广泛的思维训练。
以问题驱动构建思辨动力链
在文本细读中发现矛盾点、空白点或价值冲突点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两难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让学生在观点碰撞和互动交流中深化思考。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抓住乌鸦“投石喝水”方法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设计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生活道理。教学中还需要通过有梯度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首先,基础性问题可以聚焦“乌鸦为什么选择投石子”,帮助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理解水位上升的生活现象;分析性问题则制造矛盾点“若瓶子是广口瓶,像水缸一样宽,投石子还能让水位明显上升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情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之后再延伸至评价性问题“课文是否应该补充投石子方法的条件”,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在方法条件上的差异表述,最终落脚在创造性任务设计上,即“乌鸦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喝到水”。这样通过“假设—验证—重构”的探究过程,就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思维,为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依托跨学科活动创设思辨浸润场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可挖掘的跨学科元素,教师通过跨学科活动设计,能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悟中建立学科关联,在问题解决中实现思维能力的跃进发展。以《田忌赛马》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梳理孙膑调整赛马顺序的思维过程;之后引入数学学科中排列组合知识,引导学生用表格、树状图等工具推演田忌与齐威王所有可能的对阵组合,通过数据统计验证孙膑策略的必然性;最后创设辩论情境:如果有五等马,齐威王要求将三局两胜改为五局三胜,孙膑能否再次获胜?学生需要综合历史场景、数学推理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完成策略重构。这样跨学科的活动设计,既引导学生在历史故事解读中培养实证精神,又在数学推演中发展逻辑能力,更在语文情境中提升思辨性表达水平。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实施“让学拓思”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师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长于“留白”,让出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二是善于“架桥”,通过问题设计与数字技术为学生搭建思维支架;三是勇于“破界”,通过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活动实现思维跃进。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涵泳中,成长为善思考、有见地的学习者。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雨花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本文系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减负提质背景下‘让学拓思’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Z202317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