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全面实施文化德育工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难忘开学第一课:“我心中充满了力量”
“听着张焕乔爷爷那句‘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国家通往强大之路的步伐’,我心里充满了力量!”重庆市永川区文昌路红旗小学三年级(1)班学生龙俊霖在收看了2025年重庆市春季“开学第一课”《红岩少年 强国有我》后写下感言。
江北区观音桥中学学生邱梓嘉在观后感中写道,“正是因为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如今的盛世中华。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会将这堂课的感悟铭记于心。”
2024年12月28日,重庆市2025年开学第一课在重庆市巴蜀中学礼堂进行现场录制。作为本次开学第一课的主持人,巴蜀中学校长助理唐虢老师深有感触:“红岩精神是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坚挺脊梁。如何用好用活红岩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如何全力推动红岩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如何将宏大主题讲深、讲透、讲活,我亲身参与设计和主讲,感受到这堂课以‘历史—现实—未来’三维场域重构了思政课堂新范式。”
2025年重庆市开学第一课2月16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平台播出,全网收看量超2000万,反响强烈。长期以来,重庆市将红岩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中,推动红岩文化的课程化实施,奋力打造“红岩思政”育人品牌,“红岩思政”被纳入重庆市教育强市计划,各区县同步推进“行走的红岩”思政实践课程建设,让中小学生从红岩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传统节日课程活动: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2024年6月7日,为进一步增强校社联动,促进学校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持续丰富社区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少先队员们在实践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节日“民俗传承润童心,端午情浓粽飘香”主题实践活动在大渡口区八桥镇五一社区隆重举行。
在主题活动的“端午诗词大会”环节,来自义渡小学的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吟诵端午节的佳句,有“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有“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还有“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大家共同吟诵诗词,感受端午诗词之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义渡小学副校长蒋晶晶表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多“在地化转译”。当红色基因与巴渝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化合反应,便自然生长出既有教育筋骨又带生活温度的新样态。德育主任徐芳认为,孩子们在知行合一实践中,既赓续文化基因又涵养现代品格。
近年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加强传统文化节日课程建设研究,指导大渡口区进行了区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建设,对全区进行了认知性课程、体验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的分类指导与开发,并指导编撰了《我们的中国节——中小学主题活动课程学生实践指导手册》和《我们的中国节——中小学主题活动课程教师指导手册》。
精彩的课堂思辨:“我希望每个孩子都生长出价值理性和文化自觉”
2023年6月15日上午,沙坪坝区2023年中学生班主任核心育德能力提升研讨会在重庆市六十八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南渝中学的教师邵若晨,紧紧围绕一张科学城区街边共享单车的停车场景照片,进行了一场《由“共享电单车”所想到的》激烈的思辨与讨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邵若晨在说课环节中表示,“我希望每个孩子都生长出价值理性和文化自觉。”
沙坪坝区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市教科院的指导下,沙坪坝区区域性开展了价值准则教育和思辨型班会课的实践探索,定期开展全区的思辨型班会课大赛。
沙坪坝区德育教研员王显锋老师认为,文化德育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文化育人走向文化自信:重构文化德育的底层实践逻辑
“面对有动有静、不同状态、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去塑造”。重庆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周鹊虹在2024年1月5日重庆市首届文化德育论坛进行题为《德育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的德育建构》的主题分享后,表达了自己的心得。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原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在题为《红岩文化课程化实施与探索》的论坛主题交流中表示,近年来,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有效协同,加强馆校合作,强化校本融入,充分发挥了红岩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育人作用。
2023年9月20日晚,2023年重庆市秋季大思政课建设家庭教育指导序列专题活动在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小礼堂举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的专题讲座《让家庭文化建设充满家庭教育的力量》吸引了全校家长。家长表示,原来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升学指导教育,文化建设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重庆市2012年就颁布实施了《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德育,不仅是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大育人作用。未来,重庆市将继续做实家庭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重构文化德育的底层实践逻辑,增强每名学生的文化自信。
(杨昌义 谭舒予 石潇 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