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镜头里的“大课堂”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21日 本报记者 尹晓军

  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都会看见一台特殊的设备——手机支架,这是教师们自录常态课的“好助手”。

  第一次自录课堂时,数学教研组组长朱琴有点紧张:“总觉得镜头像个冷冰冰的监视器,直到那天课后回放录像,才发现原来我讲得这么快!”

  朱琴听着录像里自己急促的语速,发现当她讲到“鸡兔同笼”的关键步骤时,有学生偷偷把课本立起来挡脸。更让她心惊的是,自己习惯性用“听懂了吗”代替追问,而录像里捕捉到了好几个孩子迷茫的眼神……

  第二天,朱琴试着把例题拆解成3幕情景剧——用彩色磁贴摆出鸡兔的脚,让学生上台挪动磁贴演示“抬腿法”。当镜头再次对准课堂,她故意写错一个步骤后问:“谁来当小侦探?”录像里,上次“挡脸”的学生第一个举起手,眼睛亮晶晶的。

  课后,朱琴再次回放课堂,发现自己讲解时会不时观察后排学生的笔尖是否在动,提问后会停顿3秒钟等待那些慢半拍的孩子。“听着录像里全班沙沙的落笔声,我忽然明白,镜头不是监视器,而是一面能照见课堂肌理的魔镜——那些曾被忽视的卡顿、留白与等待,正是思维生长的缝隙。”朱琴说。

  “当教师直面镜头里的真实自我,教育有了向内生长的力量。”福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建军说,学校引导教师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课堂,在反复回看与实践中解决教学盲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如今在福台小学办公室里总能看见这样的场景:数学教师对着录像研究板书的色彩搭配,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反复揣摩范读时的眼神交流,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也都开始用镜头捕捉学生的细节……手机支架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成了每名教师专业成长的“亲密伙伴”。

中国教育报要闻 01小镜头里的“大课堂” 本报记者 尹晓军2025-04-21 2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