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

坚持立德树人 探索“强根固本”育人之路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9日 张媛 郭灵巧 孙磊 何秀灿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自1938年建校以来,始终以“百年树人,立己达人”为办学理念,深耕教育沃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历经多年实践探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变革、资源整合优化和实效机制落实,探索出了一条“强根固本”的育人之路。

  围绕“培根铸魂”

  创新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树人小学坚持立德树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国家课程的高质量落实、创新性落实,充实完善“人文与修养”“科学与思维”“生命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作与创新”五大领域的内容,形成“树人强根”课程体系。

  德育铸魂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支柱。学校依托精品德育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礼仪规范、责任担当等具象化,形成可实践的“星火·树人”少先队活动课程。例如,开设红领巾系列课程,分别为低年级段的“红领巾启航班”、中年级段的“红领巾成长营”以及高年级段的“红领巾先锋道”。“红领巾启航班”开设升旗仪式课程、“树人辅导员说”栏目;“红领巾成长营”内容涉及校史、家乡史、新中国史,并开展寻根活动;“红领巾先锋道”开展“红岩,我把你追寻”项目化实践探索,使学生坚定政治信仰。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谦逊有礼、向善向上、基础宽厚、体魄强健、意志坚韧”的素养目标,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例如,语文“培根”“三必读写”课程以“必读大书、必背经典、必作表达”为框架,保障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通过分层阅读计划实现实际阅读量的进一步提升,兼顾基础巩固与个性发展。启智数学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融入魔术、游戏、数学文化等元素,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学校进行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将科学思维、艺术审美与劳动教育相融合。例如,学生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还原古画场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艺术风格,并通过编程设计互动展览。这些课程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形成“问题驱动—实践探究—成果创造”的闭环,使跨学科学习从知识叠加升华为能力建构,形成“根系深广、枝叶繁茂”的育人生态。

  立于“趣”

  以达树人之“活”

  树人小学以“立于‘趣’,以达树人之‘活’”为核心理念,通过“达课”走班制构建了充满活力的课程生态,将教育从单向传授转变为多元探索的互动场域。

  一是开设兴趣化课程体系,让教育“活”起来、让学习“动”起来。学校以每周“达课”为载体,开设辩论、编程、魔方、非遗夏布、无人机操作等50余门选修课程,旨在通过开设兴趣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多个平台,让学生拓展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通过“达课”发现自己所长,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未来人生规划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例如,“达课”中的美育板块完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专项艺术特长”的“以美育人”模式,确保每名学生在小学6年的学习中都能掌握1—2项艺术特长。学校长期开设管弦乐、合唱、民乐、舞蹈四大艺术社团,举办学生艺术节、“明星30分”等艺术展演活动,开设“重庆行”美术综合实践课程等。近5年,学校累计孵化1500余件本土文化主题作品,90%学生掌握2项以上艺术技能,300余名“小小非遗讲解员”活跃在文化传播一线。这种以“趣”为核心的教育实践,让树人学子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内驱力,真正实现让教育“活”起来、让学习“动”起来。

  二是跨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学习乐趣。学校构建了覆盖10余个校级社团、30余个班级社团的跨学科课程生态。例如,“货币之旅”项目化学习以一年级“认识货币”为起点展开,多学科教师加入,带领学生认识、了解货币,并在复杂而真实的实践活动——“跳蚤市场”中让学生使用货币进行买卖,了解亏本和营收等货币相关使用规则,树立正确金钱价值观。

  三是激发持续学习动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与成果展示平台。学校一年一度的教育科研节的“校长创新奖”设定两个类别,一是传统的制作类,二是新设的创想类,学生在两个类别中任意选择,鼓励人人参与,作品会在“我的奇思妙想发布会”上进行展示。制作类项目主要面向特长学生,学校科创作品如“防酒驾制动小车”“防盗网火灾自救逃生布袋装置”“公共智能型移动充电桩”等都由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学员制作。创想类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金点子”会制作成海报展板公开展示在操场上,学生会面对评审团进行答辩。评审团由各个学科教师、学生代表、科技副校长、科技馆专家或对科技发明敏锐的家长组成,校家社联合共助创新人才的培养。

  立于“丰”

  以达根系之“广”

  树人小学以“立于‘丰’,以达根系之‘广’”为核心理念,构建多元的育人生态。

  一是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实现全面育人。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了“必修+选修”“静态+动态”的立体化学习场景。为保障课程生命力,学校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普基地等合作机构,开展社会实践,拓展学生视野。这种“根系深广”的课程架构,既能使社团学生登上展演舞台,又能带领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进一步实现“让每颗种子都能找到生长方向”。

  二是促进校家社协同,拓展教育时空。学校通过引入家长义工制度,形成校家协八大部门联动机制。其中,“红岩义工队”“膳食督导委”等组织深度参与校园管理,将家庭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创新动能。同时,学校与重庆大学博士团队合作开发生命科学课程,将高校实验室资源引入课堂,例如“硅藻材料研究”“绿色校园设计”等项目,形成“大手拉小手”的科教融合模式,实现“教室—社区—实验室”三重教育场景的无缝衔接。家长通过校本系统实时查看学生成长轨迹,让校家社三方共同见证学生成长。这种“根系深广”的协同网络诠释了“校家社同频共振,教育自然生长”的育人哲学。

  三是开发国际课程,构建跨文化学习平台。学校与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国际小学深度合作,构建了贯通中西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两地联合开发“‘一带一路’文明探源”“当中国夏布遇见马来巴迪”“数学游戏”等多项跨校共研项目,以课程共建、师生互访、资源共享为三大支柱,形成“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合作模式。这种“根系深广”的育人生态,既有助于在空间维度上构建“学校—区域—国际”三级网络,更有利于文化互鉴的纵深发展。

  立于“实”

  以达强校之“用”

  树人小学以“立于‘实’,以达强校之‘用’”为核心理念,将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社会。

  一是建设“五段式”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确保课程的育人效果。学校以“重视生活技能,做到吃苦耐劳”为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经历出力流汗的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幸福,实现自立自强并愿意奉献,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学校结合综合性实践、项目化学习课程,将学校和家庭紧密连接,确保劳动教育实施有阵地;培养学生生活能力,拟定序列化的具体劳动建议,确保劳动教育实施有内容;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确保劳动教育实施有路径。同时,学校开发校园生活劳动和校园服务性劳动课程,形成树人小学校园生活劳动课程资源包,确保劳动教育更加系统、有效。树人小学的劳动教育特色成果受邀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展示,是重庆市62项入选成果之一。

  二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以数据驱动个性化发展。学校搭建班级、校级、家庭与社会三级实践系统,将课程过程性评价融入日常活动,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激励性、可操作性和过程化的多元评价体系;创建“立达”徽章和电子版成长手册,使评价不只是一个分数,让每名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全面、显性且有指向性地呈现。“立达”徽章贯通“人文与修养”“科学与思维”“生命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作与创新”五大领域,通过“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成果我分享”等五大观测模块,实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互动、社团活动、家庭劳动等场景中的成长轨迹。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教师通过“立达”徽章中的“积极思考”徽章及时记录学生表现;学生在“劳动打卡”中烧菜洗碗的实践过程也可以转化为数据,成为劳动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样即时的伴随性记录,会在期末“电子素质报告书”的雷达图上进行综合体现,从而形成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画像,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树人小学打造“科学强校”。

  三是构建师资锻造机制,实施进阶化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将教师发展划分为“新教师入格—骨干教师拔节—专家型教师领航”三级梯度,设置“筑基期—成长期—成熟期—卓越期”四阶发展路径,依托“标准化、个性化、项目化”三化培养策略,形成动态进阶的师资锻造机制。在具体实施中,新教师通过“读—培—写”岗前培训与考核后方能上岗,骨干教师通过师徒结对驱动发展、工作坊精进研究两大渠道,重点提升其“三课”(课本、课堂、课程)的研究实践能力,专家型教师以市区级名师工作室、课程基地、国家级别和市级课题研究等为平台,通过任务式推进,突破区域走向更高平台。为强化培养实效,学校结合德育“育苗杯”、教学“树人杯”等赛课活动以及优秀教研组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等多元考核,将教师专业特长转化为特色课程开发能力,形成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生态。

  通过多年深耕,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校以“培根铸魂”为根,以“趣、丰、实”为脉,构建了“根系深广、枝叶繁茂”的育人体系。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时代教育答卷。

  (张媛 郭灵巧 孙磊 何秀灿)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4坚持立德树人 探索“强根固本”育人之路 张媛 郭灵巧 孙磊 何秀灿2025-04-19 2 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