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凝心聚力 分类培养卓越实践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8日 汤庆新 朱颜锐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工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教学、竞赛组织、专业实践、思政教育等方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自主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实践创新人才探索了一条有效路径。

  多元融合

  构建知识供给新体系

  应产业所求设课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打破原知识供给“专而不融”“学用分裂”等痼疾,实施课程体系供给侧改革,以案例为牵引,构建“专业学识—管理知识—创业常识”多元融合的知识供给新体系,提升研究生知识学习迁移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案例课程+课程案例”教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引进创新创业课程15门,将管理学、领导学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完成工程案例撰写80余个和课程案例化改造24门,获批山东省案例库项目7项、山东大学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1项,突破条块分割“学科茧房”。邀请管理学专家、优秀项目经理、优秀创业校友举办讲座,实现了研究生单一工程思维向综合性项目式思维转变,促进了开发者、管理者、领导者不同角色的顺畅转换,有效提高了在不同场域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递进赋能

  打造竞赛支撑新引擎

  循竞赛规律变方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打破以往科创竞赛“散而不聚”“孤而不统”局面,优化科创竞赛组织机制,以竞赛促实训,构建递进式有组织科创参赛模式,扭转参赛无指导、组队无章法的局面,一体统筹推进学院激励举措,导师引导,研究生逐级担角色、强素养。

  创新竞赛组织形式,激发内生动力。自发参与型科创竞赛向“院—师—生”协同和“0—1—2”衔接有组织参赛模式转变,学院出台科创竞赛激励政策,提高师生的参与热情,设置1000余平方米竞赛专用训练场地,保障训练需求;导师开设科创竞赛课程,现场指导思路,明确注意事项;研究生全情投入,通力合作,竞逐创新大赛。优化参赛队员结构,鼓励研零学生(已获得研究生拟录取资格但尚未正式入学的学生)做队员,熟悉竞赛流程;引导研一学生做主力,完成竞赛内容;提倡研二学生做队长,冲刺竞赛成绩。通过全方位支撑、递进式锤炼,助力研究生在竞赛方面实现跨越式成长,控院学子连续多年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数模之星”冠军。

  实践筑基

  形成院企合作新形式

  依院企资源建基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打破专业实践“异构运行”“践而不实”现状,聚合学院、企业资源,探索共建实践基地,共享科研成果新模式,通过基地化专业实践、投标式项目申报、全流程评价考核、全要素模拟项目等合作举措,实现优势互补、同向同力。

  创新实践机制,充分释放联合培养、联合攻关效能。构建科研团队、领军企业、科技企业协调运行的“1+1+N”实践基地运行新形式,学院主导,主动联系产业领军企业,沟通协调实践基地合作事项,制定奖惩机制,搭建合作框架;企业主建,建设实践基地管理办公室,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科技企业汇总急需解决的难题,协助研究生了解一线需求,领军企业凝练项目、管理研究生、评价实践效果;团队主战,科研团队抽组师生,在实践基地指导、开展实践,与项目经理合作开发项目案例。通过协同管理、闭环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反哺教学,与新时达、圣泉集团、国网智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6个,参与的小微科技企业有78家,“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评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协同润心

  拓展思政育人新格局

  求思政效果谋完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解决以往思政教育“脱实向虚”“讲非所感”等问题,深化学院文化、企业精神、团队品格对研究生的启智润心作用,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涵育勤学笃行、崇实求新精神。聚焦“‘大思政’+微思政”“他育+自育”,通过融合协同、团结协作,挖掘各类资源,让研究生胸怀博大、诚信正直、朝气蓬勃。凝练学院发展史、学院文化,开展“院长书记第一课”“‘五老’上讲堂”等活动,推动“躬耕奉献”与“强国有我”代际传承;分享科研心得、实践经历,开展“师说心语”“导学思政下午茶”等活动,推动学术指导与思想引导同向同行;参与科研攻关、项目攻坚,鼓励研究生与团队成员同学习、共科研,与企业伙伴同吃住、共开发,习他人之精神、励自己之意志,推动岗位锻炼与意志磨炼并举并重;拓宽思政视野、育人路径,探索建设研究生纵向党支部,组织游历孔孟之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使命担当与崇德尚美互促互生。

  励精图治守初心,开拓进取谋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锚定“世界一流”目标任务,深入践行“质朴精勤,雄健卓越”的院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造就工程领域卓越领军人才,已成为国家前沿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未来,学院将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多育善育卓越实践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提供有力支撑。

  (汤庆新 朱颜锐)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凝心聚力 分类培养卓越实践创新人才 汤庆新 朱颜锐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