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开展“大思政立交桥”建设行动

营造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8日 成家武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积极开展“大思政立交桥”建设行动,构建全程全科全域立体式协同育人格局,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地方智慧。

  “三个建设”构建育人新格局

  完善机制建设,加强保障力。组建张家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全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明确建设方向与行动路径;成立8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协同推进管理机制一体化、教学教研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等重点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各环节,不断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

  强化课程建设,提升吸引力。深入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用好区域资源优势,打造课堂思政、云上思政、实践教学、思政晨会课、思政主题班会课等5个思政课堂。依托8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每月常态化开展“手拉手集体备课”“同上一堂思政课”等系列教学活动,全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目前已有100余项思政课程精品项目、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强化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专业培训,落实“六要”标准,精心设计全市大中小学教师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相关网络培训,落实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搭建活动平台,采用“课堂展示月”“同上一节课”等多种形式,统筹开展政治学习、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展示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个创新”探索实践新路径

  创新实践育人体系。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引导教师善讲“鲜活的思政课”。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实践研学活动,将思政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博物馆、烈士陵园、永联村等,鼓励各校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实践教学课程,让校园的墙面、走廊、树木“会说话”,让书本“活起来”,着力打造“行走的课堂”。

  创新云上思政平台。挖掘张家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引进数字展馆、360o全景V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张家港云上思政大课堂。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汇集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开发全景游学、虚拟场馆参观等模块,让学生感受家乡巨变。每学期遴选思政“金课”、实践思政“金课”,上传至云上思政资源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研制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项评价体系,建立区域性的显性专业课与隐性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完善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引入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三个协同”拓展教育新空间

  优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依托张家港市家校社“教联体”,联合科技馆、总工会等单位打造“科技馆里的思政课”“劳模思政课”等思政特色品牌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驿站等活动,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贯通党团队协同育人。落实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的责任,把思政课建设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开展“阳光思政大课堂”书记项目,上好“书记开学思政第一课”。共青团员带头讲思政,开展“沙洲思政讲堂”活动,赋予学生思政课程生机与活力。少先队员开展“港城思政故事会”活动,厚植学生爱国情感。

  推动五育协同发展。落实“大思政立交桥”建设,打造“德、智、体、美、劳”育人新格局,聚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健全人格,使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进活动。例如,梁丰初级中学将科技创新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凤凰中学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体育运动的深度融合,让足球运动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外国语学校将艺术教育实践融入思政教育,开展“文艺思政课”。

  (作者系张家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区域周刊 09营造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成家武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