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四化协同”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8日 梁煜

  针对之前“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缺少各方协调、没有形成合力育人等问题,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立“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改革思路,坚持把“大思政课”建设与“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相融合,聚焦思想铸魂、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协同育人等要素,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两翼”建设,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资源特色化、师资结构多元化、教学空间多维化,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生学深、悟透、笃行,构建了“一体两翼、四化协同”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推动实现知识与价值深度融合

  改革创新思政课堂教法学法,以科学的知识作支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采用EEPO(教育效率与过程优化)有效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把课堂教学分为“学、讲、议、评、思”五个微环节,构建“五微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通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阶段,扩展课堂教学时空范围,实现教学过程全要素、各环节的有机统一。另外,教师还广泛采用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展示法、读书指导法、小组研讨法等开展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打牢知识基础。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深入挖掘、凝练所关联的价值观,并巧用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阐释价值判断,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实现思政课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相统一,实现知识与价值深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教学空间多维化,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政课既要用理论培养人,又要用实践培育人,实现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学院专门组建思政课综合实践教研室,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方案,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内外联动、贯通共融实践育人体系,聚焦“听、读、写、说、行”五个维度,组织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打造实践教学“金课”。在校内,组织学生听新闻广播,邀请学校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报告会、主题学习会、学术讲座,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社会发展大势。组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已连续多年在全校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阅读之星”评选活动,该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积极响应。组织学生写理论文章、读书体会、观后感、调查报告,学用贯通。组织学生讲思政课,拍微电影,参加主题演讲、宣讲、辩论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外,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专项经费为保障,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学院精心打造四条实践教学线路——红色基因传承线路、乡村振兴线路、先进示范工业企业线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路,每学期分别组织不同线路的现场教学活动,最终在“听、读、写、说、行”“五维”实践中打通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路径,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学思结合、知行转化”。例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前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塔,朱锡昂、李明瑞、俞作豫等烈士陵园、故居、纪念馆等地开展“不忘来时路,薪火相传承”主题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高山村、“生态文明示范村”罗政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北流市民乐镇萝村等模范示范村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前往玉柴集团、玉林制药厂、福绵服装生产基地等工厂企业参观学习。

  坚持师资结构多元化,推动多方协同育人,汇聚立德树人合力

  完善“大思政课”建设领导体制。制定实施《玉林师范学院落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工作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协同配合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并要求全体校领导示范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立完善“大思政”格局,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通识教育中心、科研平台等联合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引育高水平“大思政课”师资。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各业先进代表、模范人物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请他们走进课堂上思政课,让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有魅力。为适应“大师资”建设的要求,学院完善培训体系,着力建立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的教师培训体系,有计划地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组织开展培训活动,选派教师参加各层级的集体备课会、培训班等,每年组织全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开展暑期实践研修活动等。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既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显性教育,也需要各方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引导。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同向性,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将课程思政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建立联动协同机制,明确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院系的责任分工。整合教学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协同配合,共同开发本土教学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资源库,共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共同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共同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深化课程融合,实现内容协同,共同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师”指导实践,强化知行合一。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主题实践教学采取“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双师”指导,将专业课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无痕”融入各门课程主题实践教学,在“知行合一”中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梁煜)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坚持“四化协同”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梁煜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