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

以STEAM课程点亮湾区少年科创之光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8日 邬丽萍 吴鹏泽 郑杰钊 袁国明 欧阳琪

  麓城外国语小学与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开展STEAM教育交流活动

  前不久,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与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两校师生齐聚澳门东望洋灯塔,开展“我为湾区建灯塔”STEAM教育课程研学活动。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学生现场讲解灯塔历史文化与科学原理;麓城外国语小学师生则结合深圳海洋文化,分享灯塔项目的创新思路,并展示团队设计的灯塔模型及图纸。

  这场跨越两地的“我为湾区建灯塔”STEAM研学活动,正以历史文脉与未来科技的交响,谱写着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乐章。两地学生通过“师生结对”“跨校小组”等形式,就东望洋灯塔的位置、用途和原理,以及灯塔的功能与结构等展开头脑风暴,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学科素养等熔铸进实践探索。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人文湾区的蓝图上,麓城外国语小学历时六载绘制出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共师、共生、共享、共发展的“四跨四共”生动教育协同发展图谱。学校牵头构建STEAM教育“四跨四共”共同体,通过“我为湾区建灯塔”等STEAM教育课程载体,让跨越8省区的50所成员校实现育人资源互联,更在香港、澳门激荡起教育创新的涟漪效应,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战略部署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

  聚智打造16门“四跨四共”课程,托起大湾区少年科技报国梦

  粤港澳大湾区邻近全球黄金航道,灯塔对海上交通安全至关重要。麓城外国语小学将大湾区航行安全相关内容转化为教育创新的火种,以“我为湾区建灯塔”课程开启跨学科育人新范式。

  “我为湾区建灯塔”课程项目启动前,麓城外国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广东省深圳航道事务中心深圳航标与测绘所实地考察,通过工程师专业讲解,深入了解灯标等海上导航设施的实际作用。

  如何建造适合大湾区的灯塔?语文教师解析灯塔文化意象,信息技术教师指导编程逻辑,美术教师辅助美化模型……在多学科教师指导下,楚麒莹等麓城外国语小学学生,用3D建模、激光切割及智能传感等跨学科技术,设计并搭建灯塔模型。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我们以‘湾区地标’为载体,开发STEAM教育课程项目,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切身感受国家发展,厚植家国情怀与科技素养。”麓城外国语小学负责人介绍,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徐福荫等专家“外脑”支持下,学校开发“我为湾区建灯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等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拓宽国际视野的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了解学校文化、表达学校文化,从而认同文化、涵养文化?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数次打磨,创新开发“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课程项目,创设突破跨学科主题学习重点、难点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3D One建模软件和激光切割机,设计校园三维模型,制作VR校园漫游场景,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学校。

  麓城外国语小学负责人表示,“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课程功能丰富,价值多元。它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这个课程,学生深入了解学校,增强了归属感与自豪感,同时也提升了综合素养,为未来国际化交流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开发大湾区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共同体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3月6日,麓城外国语小学组织召开大湾区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项目发布会,成员校领导、教师以及龙岗区信息科技骨干教师,以线上形式参加课程发布会。

  一花引来百花开,万紫千红春满园。共同体成员校借鉴麓城外国语小学的成功经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课程。目前,覆盖大湾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拓宽国际视野的STEAM教育“四跨四共”协同育人课程已增至16门。实时更新的课程图谱上,每新增一个坐标都引发知识涟漪。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粤港澳三地学校以课程为媒实现教育智慧共振

  当岭南木棉初绽新蕊时,麓城外国语小学5名教师带着“我为湾区建灯塔”“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等三门特色STEAM课程,走进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和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课堂上,深澳师生以桥梁模型探讨湾区互联,用灯塔设计诠释文化传承,在校园Vlog创作中展现教育智慧。在蛇年春节,麓城外国语小学12名师生团队又赴香港创知中学,将大湾区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化作具体可感的课堂实践。

  线上教研同步铺开,麓城外国语小学与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澳门菜农子弟学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开展云端教研。麓城外国语小学教师俱于婷、樊乐,分别进行“我为湾区建座桥”“我为湾区建灯塔”线上教学示范。三地教育者围绕“四跨四共”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展开实时思辨,通过屏幕间的思维共振,勾勒出STEAM教育的创新图景。

  “这不仅是简单的校际交流,更是教育要素的深度重构。”麓城外国语小学负责人说,“四跨四共”模式精心搭建了一个跨越区域、学校、学科和师生的全方位多元合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自香港、澳门、深圳等不同地区的学校齐聚一堂,分享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优质课程资源和宝贵教学经验。共同体成员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探索适合大湾区学生特点的STEAM教育模式,为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等“四跨四共”课程,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多元的学习场景中,通过不断批判思考和建构,逐步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与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的目标高度契合。

  课程互鉴,共话科创教育未来。在引入“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课程中,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突出澳门的多元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以学校为窗口,全方位展示澳门的多元文化魅力。在引入“我为湾区建灯塔”课程时,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深入挖掘澳门独特的航海历史与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澳门古代灯塔的建筑风格,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科技,设计出既融合澳门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航海需求的创新型灯塔方案。

  共同体扩容至50校,“四跨四共”课程架起湾区教育互联“立交桥”

  “通过参与‘四跨四共’共同体,我们期望能够深度汲取大湾区内前沿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师生视野,更能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希望借助共同体,让澳门学生也能在大湾区教育融合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共同体驶入发展快车道,新增8所成员校,分别为香港创知中学、澳门菜农子弟学校、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深圳福田区荔园教育集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知新学校、龙岗区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海南海口市英才小学、云南昆明市金星小学。至此,共同体成员学校已达50所,覆盖K-12学段,50所成员校如星星般错落分布,在数字教育新基建轨道上共同绘制着共同体的璀璨星河。

  为何越来越多的学校争相“入群”?麓城外国语小学负责人揭秘三大引力:丰富的课程资源宝库、打破时空的云端教研沙龙、“拿来即用”的“四跨四共”模式。这让新成员校轻松开启跨学科赋能之路,师生们既能云端共绘科创蓝图,又能线下碰撞思维火花。

  为贯彻落实新课程育人目标,进一步深化大湾区跨学科学习教学研究实践成果,打造大湾区STEAM教育共同体,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圳市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新课程 新课堂”系列研讨活动(第3场)暨大湾区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研讨会,将在麓城外国语小学举办。麓城外国语小学分享了“‘四跨四共’协同育人:粤港澳大湾区STEAM课程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分享了粤港澳大湾区学校STEAM项目。

  未来,麓城外国语小学将继续与港澳学校携手,通过更多互动活动,推动STEAM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让大湾区STEAM教育“四跨四共”课程协同育人模式在创新教育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大湾区培养更多融合创新型人才。

  (邬丽萍 吴鹏泽 郑杰钊 袁国明 欧阳琪)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7以STEAM课程点亮湾区少年科创之光 邬丽萍 吴鹏泽 郑杰钊 袁国明 欧阳琪2025-04-18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