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凝聚理念共识、推进资源共享、创新评价机制、健全组织管理等系统性改革,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学校“一体多元”教学改革实践,即“教学理念、教学结构一体,学生发展全面多元、教学内容丰富多元、教学活动多彩多元、教学评价多样多元”,逐步形成“课程共建、教学共研、专业共培、治理共商”的优质均衡教学新格局。
优质资源创新整合
“一体多元”教学破解均衡难题
重庆市将提升教学质量视为撬动基础教育集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立足“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突破口,面向教与学全过程,提出“一体多元”教学改革方案,破解校际发展不均衡、资源流动不通畅等难题,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重庆市以资源整合与标准构建为主攻方向,搭建了跨校资源共享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动集团学校统筹教学资源、强化功能集成、规范教学标准、开展常态协作。例如,九龙坡区通过统一领导、任命、管理、调配、评价的“五个统一”机制,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全域流通。重庆珊瑚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智慧校园平台整合校区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同时,跨校教研制度的创新成为关键举措,例如,荣昌区组建学科工作坊,定期开展“同课异构”“课例研修”活动,提炼学科教学模式,形成标准化教研流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制定集团教学相关制度,明确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覆盖教学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流程,为校际协作提供统一标尺。
重庆市以制度设计与流程优化为关键环节,激发集团学校协同发展、一体发展的活力。南岸区构建了干部教师“集团管学校用”机制,赋予集团总校在成员校间动态调整编制权,支持集团统筹使用人员编制,开展职称评定、岗位竞聘等工作,将集团内部干部教师互派交流、跟岗轮岗、挂职锻炼纳入集团统筹安排。沙坪坝区创新实施学区共同体“五互”策略,即“管理互通、教师互派、教学互研、活动互融、监测互评”,推动校际资源互补与共享。在激励机制上,荣昌区对办学绩效优秀的集团给予倾斜支持,并实施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人才“共享池”。南岸区则通过“绩效总量包干、校际统筹分配”制度,激发教师跨校流动积极性,形成“能进能出、优劳优酬”的良性竞争生态。
重庆市以“凝聚理念共识—推进内容共建—健全组织管理—创新评价机制”为“四阶精进”循环路径,构建教学质量提升实践闭环,推动了教学深度变革。例如,谢家湾教育集团依托刘希娅名校长工作室开展教师一体化培训,输出“小梅花课程”等特色案例,形成跨校区教研共同体。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依托“教研训”一体化机制,推动教学计划、监测评价、学生活动的协同管理,促进课堂模式从“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型。在教学内容共建方面,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教育集团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6所分校分别聚焦科技、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形成差异化课程品牌。教学评价创新则以数据驱动为引擎,推动评价由单一结果考核转向立体发展评价。例如,江北区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中心,构建“过程监测—诊断改进—反馈提升”体系,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动态追踪学情,精准指导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
集团学校“一体多元”教学改革实践显著提升了区域教育质量。南岸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10个百分点,国家、市级特色学校占比达80%以上,家长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0%以上。南岸区通过教育云平台开展“云教研”“云测评”,推动薄弱校自主教学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融合教育学校增至16所,特殊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率。沙坪坝区通过联合视导、课题共研,推动薄弱校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整体跃升。同时,教师专业成长成效显著,九龙坡区实施“2531”名师工程,动态评选2000名学科骨干教师、500名学科教学名师、300名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九龙名师,激励教师梯次成长。
治理机制完善优化
“四阶精进”协同赋能激发活力
基础教育集团学校以“四阶精进”为路径,从基础整合到特色培育、学科深耕,形成长效发展闭环,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多元”教学体系。
在集团化办学初期,各校区的教学资源、教学组织、教研团队相对独立,校际合作以统一教学基准与资源共享为核心任务,着力解决校际发展不均衡问题。荣昌区通过建立“集团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制定《集团化办学章程》,推动教学设计、资源开发与教研活动的规范化进程。重庆育才中学教育集团则以“一校多区”布局,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库与质量监测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跨校区流通与动态管理。
重庆市鼓励成员校基于地域文化与生源特点进行特色改造,通过跨校联合备课、教师轮岗培训、课题研究共建等方式,推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度互动。重庆市杨家坪中学教育集团允许各校区在保障核心质量的基础上开发特色项目,如重庆市杨家坪中学彩云湖校区主打科技教育,重庆市九龙坡区辰光九年制学校深耕劳动实践课程,形成“基础+特色”的课程结构。
当集团化办学进入成熟期,改革重心转向学科教学层面的深度共建。如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教育集团创新小初高贯通式课程,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南坪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则依托“集团教研员”制度,由学科骨干教师统筹教研方向,形成“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课例研究”模式,推动教学从“标准执行”向“学科创新”转型。
在经验积淀基础上,重庆市持续将重心转向教学质量的全流程监测与反馈机制优化。渝中区实施“捆绑式”考核评估,将成员校教学质量纳入集团整体考核,并单列质量管理指标,通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源共享”等6项一级指标强化质量导向。万州区通过绩效包干与动态分配,形成“能进能出、优劳优酬”的教师发展生态。
集团学校“一体多元”教学改革的“四阶精进”路径探索,不仅破解了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难题,更实现了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例如,涪陵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家长满意度长期保持高位;巫山县依托特色学校示范机制,促进集团化建设高效充分发展。
质量提升成效显著
推动公平优质特色发展
基础教育集团学校以“课程共建、教学共研、专业共培、治理共商”四大核心环节为轴心,通过城乡共进、多元融合的系统性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与协同创新实践,逐步形成了全域覆盖、分层推进的协同办学格局,助推了重庆基础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转型。
一是聚焦核心、共生共享,课程共建优化内容供给。以课程为核心载体,推动集团学校从“资源共享”向“内容共研”升级,确保不同校区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适配性。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亲亲教育”理念为引领,创新课程体系,开发“亲历教育”“创适教育”等特色课程,实现核心课程统整与校本特色共生。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开发人工智能课程,深耕劳动实践课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流通效率,南岸区建成集团化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课程精准推送,2023年累计共享精品课程160门,惠及学生超10万人次。
二是深度交流、互学互鉴,教学共研深化协作创新。以“集团—学科—校区”三级教研网络为抓手,推动集团内教研共同体建设,促进校际间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深度交流互动。巴南区通过云端平台将优质课例汇编成数字化资源库,实现全区共享。
三是一体活动、同步研修,专业共培赋能师资成长。依托集团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分层进阶+跨校联动”机制构建教师发展生态,定期开展高质量的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示范课展示等活动,选派教师参与跨校驻点教学,支持教师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发展。南岸区依托高校资源深化师资培育,与区内高校共建贯通型教育集团,引进高校教师跨校授课,并建立“教师发展学分银行”,将跨校研修、课题研究纳入职称评聘体系。
四是多元互动、多跨协同,治理共商强化统筹联动。以分层治理模式为核心,构建“集团指导委员会+校级管理团队+跨校协作组”的三级治理架构:以集团指导委员会统筹决策,制定集团教学发展规划;校级管理团队负责执行落地,结合校情细化实施方案;跨校协作组则围绕内容共建等具体领域开展合作,确保能为集团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实现资源精准调配。黔江区赋予集团总校教师调配权、资源统筹权等,确保集团内教学规划、课程标准的统一实施。
重庆市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学校“一体多元”教学改革,整体、系统、协同开展课程、教研、师资、评价与治理五大维度教学实践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协同动能,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精准治理,这不仅是区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重要举措,还是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的生动实践。
(邓建中 杨国良 邹雪 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