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九场困难生座谈会,参会的群体有些特殊,是孤儿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窗外,地面上的麦冬在寒冷中仍显出倔强的生机。
座谈会的目的是收集学生对一年来资助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想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平素自卑孤僻的孩子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主持人的鼓励下,一些孩子打开心扉,诉说自己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情况、面临的困难和希望学校给予的支持。我都认真倾听,及时给予回应,也给出一些个人发展的建议。
参会的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不幸的故事,我们本着尊重的原则,从不强求他们分享个人的隐私,但也有一些例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孩,他主动分享自己的身世:父母在他年幼时因交通事故双亡,姑姑一家领养了他并给予他深沉的关爱,但一直未告知他真相。直到他高考以后,姑姑把一切都告诉了他。这对他冲击很大,入学一个学期以来,他都在纠结如何接受事实重新面对姑姑一家人。就在我试图安慰他时,已在毕业班的珍珍主动发言,她微笑着把自己的身世告知大家——一个弃婴,被好心的奶奶拾到并收养,靠捡破烂把她和小叔(奶奶智障的儿子)养育长大。她感谢母校资助和培养了她,即将毕业了,她想给学弟学妹们一个建议,就是一定要振作,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改变命运。她表示会尽快找到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去报答奶奶,和奶奶一起把小叔照顾好。珍珍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前一年的座谈会上,她还在为考研还是就业而困惑,当我们给予她“可以通过非全日制方式实现学历提升”的建议后,她豁然开朗,做出了适合自己的选择。我的眼泪瞬间涌出来,非常欣慰,又为自己的失态感到难为情。
座谈会结束后,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句心情:“泪点太低,今天在座谈会上又控制不住流泪了,真难为情。”很快,我就收到了评论:“老师,谢谢您,您的爱让我们很温暖。”我猜一定是珍珍这个丫头。自前一年座谈会后,我就把她列入重点帮扶对象,协助校领导对她进行帮扶,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建立了信任关系。她找到工作了,及时告知我;她恋爱了,也把好消息分享给我。研究生考试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得到了她的好消息:她考上了江苏某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好离她的工作单位很近,这样她就可以做到工作学业兼顾了。收到信息的那一刻,我不争气的眼泪又涌出来,我在心里默默对她说:“真好!丫头,努力的人总是会有收获的,祝福你!”
时间转瞬即逝,一晃都第四个年头了。阳台上盆栽的太阳花开得正艳,我不经意间读到了珍珍所属教育系统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正是她撰写的教学心得。作为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她把爱和温暖作为教育的法宝,并身体力行在教学中实践。她的文字充满了对教学的热情,她的活力和快乐也深深感染了我。“你就像一朵绽放的太阳花,努力前行的样子真可爱!”我对着花说,也是对远方的珍珍说。
爱是一种传承,温暖也是。
(作者系安徽黄山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