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位于川西高原之上,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梦想。过去,学校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短板。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实施“组团式”帮扶工坊项目,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整合资源:
搭建帮扶工坊架构,补齐发展短板
为响应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启动了“组团式”帮扶工坊项目。项目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突破口,广泛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师成长之路,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点亮希望之光。
学校精心构建完善的帮扶工坊架构,为帮扶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由校长与各关键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帮扶工坊的整体方向并协调各方事务。帮扶团队涵盖核心团队、专家团队与资源团队,三大团队分工细致明确,协同发力。核心团队汇聚来自浙江省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帮扶教师以及校内的优秀教师,肩负着教学示范、科研指导等日常重任;专家团队则邀请浙江省台州市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为教师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培训;资源团队整合多所优质学校的名师骨干,为帮扶工作输送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此外,由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的学习团队还积极投身帮扶活动,实现共同成长。
匠心赋能:
打造四大工坊,多维度助力教师成长
打造“德育工坊”:铸魂育人,塑造心灵灯塔。“德育工坊”将提升班主任与德育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作为重点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德育课程与活动指导方案,组织班主任沙龙、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德育管理研讨会,引入外部德育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德育工作队伍。在一场班主任沙龙活动中,教师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话题展开热烈研讨,分享宝贵经验与独到做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稳步提升,为学生的品德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青学工坊”:提供指导,助力青年成长。“青学工坊”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通过组织教学观摩、举办教学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指导,搭建交流的广阔平台,助力他们迅速提升教学技能与专业素养。此外,学校还推行师徒结对制度,一名骨干教师精准帮扶一名青年教师,助力青年教师朝着“一年合格、三年称职、五年成为骨干”的目标稳步迈进。
打造“教科工坊”:深耕科研,提升教学品质。“教科工坊”集教育研究、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于一体,通过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与教学软件支持,通过组织培训等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质量。学校围绕“主体性教学构建的实践探索”这一课题组织教师深入钻研,探索出一系列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踊跃参与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持续优化教学实践。
打造“备课工坊”:精研备课,夯实教学根基。“备课工坊”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准备能力。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活动,提供备课指导和建议,分享优秀备课案例和教学资源,确保每节课都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各学科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共同研读教材、精准分析学情、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充分凝聚集体智慧,优化教学方案。
成效显著:
教育质量跃升,形成宝贵经验
“组团式”帮扶工坊实施以来,甘孜县罗布林第一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专业素养实现大幅跃升,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同时,学校的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高涨,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这些成果不仅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组团式”帮扶工坊的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提供了一些启示,即: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凝聚教育合力是关键所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提供精准帮扶措施是核心要义;建立长效机制,帮扶工作持续推进是重要保障。“组团式”帮扶工坊具备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有望在更多民族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工坊建设,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拓展帮扶内容,为教师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学校也期望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徐立海 陈顺言 王淑容 鲁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