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站在艺术教育的前沿,充分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师团队)的引领作用,持续深耕数字媒体教学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前瞻性、实验性的思维训练,对创新包装设计课程导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夯实包装形态结构创新与功能性研究的基础上,关注绿色设计、再生设计的社会命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动能。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
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学校80余载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直面新时代的文化诉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整合数字媒体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紧扣“艺术”“媒介”与“数字科技”,构建重基础、重思辨、重实践的特色课程集群,跨界融合多学科,拓展设计学科边界。同时,学院致力于搭建国际专业交流平台,共享国际优质课程,聚焦国际有影响力的项目,在新的自然、科技和社会环境中促进设计的全新艺术形式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展现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与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合作办学,以项目为载体,促进校际合作交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充分发挥合作办学项目优势特色,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双一流”建设,学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常态化的教师培养机制,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着力培养和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针对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竞赛、优秀课程培育等培训与进修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提升其数字媒体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突出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引导广大教师秉承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为数字媒体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搭建多元实践平台,链接产业需求与学术前沿
学院深谙实践是创新的催化剂,坚持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以政府部门创作任务牵引,以区域企业资源为基础,建设校企协同中心,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学院秉持“艺科融合、跨界协助、艺商相契”的跨学科发展思路,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三多造物文化创意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大学生校企联合项目“潮酷设计赋能腕表共创课堂”系列活动,立足设计创新服务市场,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入课堂,本着“学术赋能、创新实践”的教学理念,学院联合企业导师共同研制课程目标、教学计划,开发课程模块、完善课程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实现从设计到生产、推广到销售的全过程落地,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将参加国际国内主流专业赛事作为对团队师生创作与研究实力的真实检验。例如,在Pentawards(全球包装设计大奖赛)中,团队选送的作品“U—BOX关于集约型快递包装的研究”是以可持续设计理念为指导的全新快递绿色低碳包装研究,在保证商品完好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了包装材料、降低了碳排放,获得2021Pentawards“学生概念设计—可持续设计类”金奖;“忆岩壹茶——武夷岩茶可降解包装”采用当地特产甘蔗纤维等可降解材料作为包装材质,强调对环境友好的态度,获得2024 Pentawards“学生概念设计—可持续设计类”铜奖。
坚持文化传承与科技赋能,探索中国式数字美学语言
在技术革新驱动设计发展的背景下,学院深入研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转译、数字化传承与智能化保护相结合,以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研究重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中医药文化、戏曲音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美食、传统体育及文学等领域,旨在通过创新驱动与产业协同探索设计领域的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为导向,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建设。
“数字文化遗产”研究方向运用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演绎。例如,毕业设计作品“满韵”对剪纸符号语言进行数字转译、图形转译等探究,运用现代几何的方式将剪纸元素重组、拓展,主要从剪纸的构成语言、色彩语言和图形语言3个方面进行提炼重塑,用数字化概念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得第九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国赛一等奖。又如,以敦煌文化为创作元素的作品“青莲”融合了立体书结构与AR交互技术;“‘古韵焰香’香薰蜡烛系列”设计灵感源自敦煌藻井的宝相花纹,旨在将敦煌艺术的神秘与魅力融入包装,这两件作品分别获得2023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赛事全国决赛一等奖、2024年中国“包装之星”创意奖一等奖。
学院积极服务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依托辽宁文化资源和地域特色,鼓励学生用视觉形式来表现某种概念、理念或思想,将抽象的概念和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探讨人与社会、社会创新、社会服务、可持续性设计等前沿观念与实验性艺术的表达,以此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例如,以地方特色风味为文化元素的作品“满族八大碗”展现了辽宁地区的特色文化,作品借鉴了沈阳故宫崇政殿的外观,并融入了清朝时期餐盒的提手设计,形式新颖,该作品获得2023第十一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沈阳市法库县五龙山旅游风景区成功举办了“去山里”大地流彩乡村文化艺术节,完成了“法库县五龙山景区‘去山里’IP系统”设计项目,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乡村文旅经济效益;“葡萄小镇品牌数字化赋能乡村服务设计项目”获评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优秀创新案例等。
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引导学生使用多样的设计语言进行创作,发挥数字化、创新性、思辨性的专业优势,主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敏锐洞察向上、向善、向美的民族基因,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助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贡献。
(张健 黄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