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坚持“五育”并举 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6日 张炜 魏豪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先育“五育”并举的教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主动承担培育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时代重任,经10年探索,以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地方高校学生核心素养‘1+6’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依托,构建了“1+6”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模型、课程体系、育人闭环。

  构建“1+6”师范生

  核心素养目标模型

  近年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以养成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为突破口,针对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系统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全纳教育思想的有益内核,展现“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根本要求,在汲取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培育实践有益经验和相关研究“公因子”的基础上,凝练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1+6”师范生核心素养目标模型。“1”即1个源素养——“目标与自主”,它是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动力;“6”即6个核心素养——“德育·道德责任”“智育·科学理性”“体育美育·健康审美”“劳动教育·实践创新”“基础·沟通与合作”“赋能·信息技术”。它们是师范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能力要求,是师范生扬帆新时代、奋楫新征程的方向舵。其中,“德育·道德责任”是师范生核心素养之首,贯穿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

  设置“1+6”师范生

  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1+6”师范生核心素养目标模型确立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相继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出台了实施方案、保障方案等保障性条款,为深入、系统推进相关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校在课程改革层面进行了“五育”并举式核心素养课程体系设置,专门划分出“思想政治”“人文审美”“身心健康”“工具应用”“信息技术”“个性发展”六大课程模块。“思想政治”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人文审美”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和进阶课程,涉及中国文化类和美育类课程;“身心健康”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交叉课程和实践课程,涉及中国体育类、劳动教育类、军事教育类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工具应用”课程模块包括专业课程、交叉课程和实践课程,涉及外语类、数学类和物理类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包括专业课程和交叉课程;“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进阶课程和实践课程,涉及学业指导类、素养兴趣类课程。

  在课程评价机制上,学校引入“AI+智慧教室认证”等,以数字化赋能“1+6”师范生核心素养评价。以“二类学分”“自主修炼”改革为主线,辅以用人单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第三方评价,形成了“内部·四段(大一至大四)全程”“外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综合评价体系,用以保障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评价质量。

  形成“1+6”师范生

  核心素养育人闭环

  学校认为,仅有正式课程,不足以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此,在前期探索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炼出“1+1+1”的核心素养养成教育活动体系:即通过“1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1组专题、综合养成教育活动+1组党建团建育人活动”作为正式课程之外的核心素养养成教育延展链条,营造师范生核心素养教育氛围,将“1+6”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落到实处、细处。

  学校积极开展省级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倡导大中小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通过举办“美育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师生工(课)间操等专题类、综合类养成教育活动,积极培育“五育”并举育人文化。在课余和晚间,各学院将“三字一话”“教师礼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养成教育有机融入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做到“润物细无声”。

  此外,学校为深入推进师范生核心素养育人实践,还创建了“师友·学友行动”党建育人品牌,以此引领各学院深入开展学生工作、充分推进养成教育。教育科学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心灵信使·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罗田支教·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中华师道·青年说”等党建团建育人活动,推动党建团建与育人项目深入融合。学院在主动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诉求、优势特色的基础上,依托学前教育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经验及校友、师资、平台等优质资源,推动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与红色资源育人、学生实习实践、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无缝对接,形成了师范生核心素养育人闭环。

  (张炜 魏豪)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坚持“五育”并举 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 张炜 魏豪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