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红色沃土 培育“求真”新人

——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纪略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5日 宋继昭 纵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性工程。于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萧师附小”)而言,如何让思政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适合学生“口味”,是近年来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萧师附小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以“真”文化为引领,以少先队活动课为阵地,深挖地方红色资源,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切实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文化为魂

  让思政教育落地

  “没有文化引领的教育,是没有灵魂和趣味的教育。”萧师附小认为,“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特质,是立教之基、求学之本,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沉淀出“学而不厌,学做真人”的学风、“诲人不倦,教人求真”的教风和“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优良校风,将“求真知,做真人”作为校训,确定了“办真教育、建真学校、做真教师、育真学生”的“崇真循规”的办学理念。

  走进萧师附小,一股浓厚的“求真”气息扑面而来。教学主楼楼顶矗立着陶行知先生的经典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刻提醒着师生教与学的真谛。教学楼二楼走廊墙上的校训“求真知,做真人”,激励着每一名师生追求真理、做真实的人。在教学主楼西过道的醒目位置,书写着“一字一句读好书,明理生慧求真知。一笔一画写好字,修德养心做真人”。漫步校园,每一处景观、每一条廊道都仿佛是一本本无声的教材,传播着智慧,滋润着心田。

  “崇真循规”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更凸显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校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以及“生活教育”思想为引领,构建“崇真实践校本课程”体系,开设书法、口风琴、科技创新、劳动实践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年级新生入校时,通过《萧师附小一年级崇真少年入学手册》,对新入学学子的习惯养成作具体指导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常态化评选“崇真少年”“新时代小先生”“求真班级”“行知中队”,开展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感悟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源、学以致用、用而思辨、辨而更新。

  在“真”文化全方位的熏陶下,学生不仅在知识学习上追求真实,在品德修养上也以真诚、真实为准则,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以队课为基

  让思政教育生根

  少先队是萧师附小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少先队活动课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校充分发挥这一阵地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校以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九字渐进式”系列特色活动。例如,通过“听”每周一国旗下讲话、长辈讲述萧县抗战故事、辅导员讲解红色故事、红领巾广播站播出英烈传记等形式,让队员们在聆听中感悟革命精神;“看”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校内文化长廊展览以及与淮海战役相关的图片,使队员们在视觉冲击下加深对革命历史的认识;“读”由辅导员编撰的《萧县抗战烽火》《萧县英烈故事》等书籍,在阅读中传承红色文化;“访”英雄人物、老党员和红色教育基地,让队员们在实地寻访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写”读后感、听后感、观后感,将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唱”红色经典歌曲,在歌声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画”出心中的党史,在绘画中表达对党的热爱之情;“演”精彩的文艺节目,将思政教育以艺术形式展现;“讲”红色故事,在讲述中传承红色基因。这一系列活动,大大丰富了少先队员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增强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校园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此外,为了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少年儿童喜爱的“童言童语”,并融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学校积极推动少先队辅导员广泛开展各类研修活动,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在此过程中,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实现了显著提升,以教师纵颉为代表的众多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他们不仅助力学校少先队活动课质量实现质的飞跃,还为区域少先队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红色为脉

  让思政教育开花

  萧县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学校充分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育人潜能,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

  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参观萧县丁里镇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长山烈士陵园、龙山烈士陵园、薛庄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让队员们沉浸式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寻访英雄人物是学校思政教育的又一亮点,队员们寻访了两次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的王於昌、抗美援朝老兵卢致俭等,听他们讲述战斗经历和成长故事,从榜样的力量中汲取前行的动力。

  同时,学校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学科渗透,组织学生在语文课上写抗战故事听后感,在音乐课上学唱革命歌曲,在美术课上画“军爱民、民拥军”的场景,在思政课上探讨革命烈士精神,在课后延时课培训“红领巾讲解员”,让红色文化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系。

  这些地方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动的教材。通过与红色资源的亲密接触,学生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热情,让红色种子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全力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参与区域教研活动,分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共同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例如,学校依托省级课题“安徽省双名计划助推皖北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和市级课题“红色文化在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典型案例研究”,深入南关小学、杨楼镇杨楼小学等多所皖北乡村学校开展调研,把脉问诊,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区域教育生态优化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近年来,萧师附小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文明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如今,在这片“崇真循规”的红色教育沃土上,思政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一群群“求真”新人正拔节生长。

  (宋继昭 纵颉)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深耕红色沃土 培育“求真”新人 宋继昭 纵颉2025-04-15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