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明确指出,要“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制定完善建设标准,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高校作为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立足鲁西丰厚、多元的非遗文化资源,依托学校非遗美育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了非遗美育课程体系、产学研实践教学等环环相扣的美育教学模式,在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与非遗美育影响力的同时,创建了非遗美育在高校教学中实践与应用的全新模式。
依托在地非遗文化构建非遗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高校美育教学实践的关键一环,如何依托在地文化打造一套非遗美育课程体系,成为美术与设计学院非遗美育的首要突破点。在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学院要求学生在掌握非遗技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术与设计学院从美育的现实困境出发,依托在地非遗资源,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对非遗美育课程设置进行精心规划,打造了一系列非遗美育课程群。
一是围绕“文化传承+审美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从“理论模块、实践模块、创新模块”3个方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美学课题体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多元的民俗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既有山东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葫芦雕刻,又有独具鲁西民风的东昌剪纸、郎庄面塑等国家级别非遗保护项目。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聊城闪亮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为美术与设计学院建构非遗美育课程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近年来,美术与设计学院结合东昌府木版年画、东昌葫芦雕刻、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等,在理论课程模块,开设了“非遗文化概论”“非遗保护政策”“传统工艺美学”相关课程;在实践课程模块,将剪纸、扎染、陶艺等融入非遗技艺体验课程,以及开展田野调查、传承人工作坊体验等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将非遗与现代设计、新媒体艺术融会贯通,打造创新课程模块。
二是重视规范与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教育通识课程。在课程设计层面,美术与设计学院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融入基础课程教学。例如,将东昌府木版年画、面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通识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在基础造型课程中,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多元媒介,从构图设置、色彩构成等方面创新非遗文化的图像表达。在书法课程体系中,美术与设计学院增设“葫芦雕刻”课程,将书法艺术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在注重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教育通识课程的同时,美术与设计学院还结合聊城地区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开设了多门特色课程。目前,美术与设计学院已陆续开设“手工艺”“中国民间美术”“艺术考察”等特色课程,辅以“民间艺人进校园”、非遗讲座、“第二课堂”等,形成课程矩阵,多维度涵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美育理解能力和对非遗美学的理解、应用、转化能力。同时,美术与设计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采用大中小学美育课程一体化衔接的方式,从非遗理论研究、非遗技能实践到非遗综合创作课程层级推进的教学思路,实现非遗美育由义务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过渡与衔接。
在实施非遗美育的过程中,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非遗美育的教学资源整合和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资源方面,鼓励教师团队带领学生收集周边非遗文献、影像、技艺流程等资源,形成教学案例库。同时,联合地方文化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团体,开发本土化教材。例如,美术与设计学院近来出版的校本教材《中国民间美术导论》,融合艺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将非遗美学的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此外,在非遗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美术与设计学院引入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导师”,与学院教师形成“双师制”教学团队,并鼓励教师参与非遗研究课题,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以学科融合方式拓展非遗美育实施路径
非遗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决定了其并非仅属于某一学科,这就要求美术与设计学院非遗美育的实施环节必须具有跨学科的视野。美术与设计学院整合学科资源,制定与美育课程体系相配套的实施路径。
一是采用“非遗美育工作室”教学创新模式,为非遗美育学科融合发展服务。在非遗美育的实施环节,美术与设计学院立足学校资源,谋求学科融合共生的美育路径。依托聊城大学省级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平台,创新构建“非遗+”美育育人体系,通过“教学科研平台共建、文化资源活化、育人机制协同”的三维路径,实现了非遗系统性保护与高校美育实践的深度耦合。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美育框架,以非遗传承与保护为载体,搭建起“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矩阵,形成“文化传承—创新转化—价值传播”的完整育人链条。美术与设计学院陆续搭建起“聊城大学非遗研究所”“东昌府木版年画工作室”“烙画葫芦工作室”等独具在地性的非遗美育工作室。在这些实践基地与非遗美育工作室中,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样貌与制作流程,学生触手可及。这种直观、沉浸式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达到了非遗美育的目标。
二是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美术与设计学院非遗美育的“第一课堂”课程与“第二课堂”实践有效衔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形成“一体两翼”高校非遗美育培养体系。“聊城大学黄河学院”挂靠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院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多次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主题田野调查。例如,“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流域实践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非遗技艺的应用能力,并亲身参与其中,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是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关键作用。在非遗美育实施环节,美术与设计学院充分认识到非遗传承人的关键作用,如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相关课程的兼职教师,有效破解了学院非遗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美术与设计学院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项目,邀请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向学院学生展示非遗技艺,更为直接、具体地呈现非遗文化,有利于引导师生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与社会紧密联系,与地方政府部门、文化机构、企业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美术与设计学院在与周边动漫企业的合作中,注重将非遗元素融入产品设计,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二次元表达方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创意市集”实现非遗美育“产学研”闭环
在打造非遗美育课程体系与创新非遗美育实施路径之后,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提升学生非遗美育的应用和转化能力,这是实施非遗美育的最后一环。美术与设计学院动员学生围绕非遗文化元素开展作品创作,将非遗美育融入“产学研”各环节,实现非遗美育“产学研”闭环。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持“五育”并举,面向校内外人员定期举办“聊城大学创意市集”。在“创意市集”中,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非遗工坊培训班学员、民间艺人等成为“摊主”,向顾客展示书画作品、葫芦雕刻、木版年画、面塑、春联福字等各类非遗文创商品。目前,“创意市集”已成功举办16期,客流量2万余人次,成交额达数万元。“创意市集”在推进非遗美育“产学研”闭环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了学院的传统活动,更是聊城大学的一张充满活力的名片。
一是设置非遗美育主题,推动非遗文创产品再现生活。美术与设计学院每一期“创意市集”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如“我为家乡代言”“新年主题”等,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在“我为家乡代言”的主题“创意市集”上,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创作出一系列带有家乡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例如,颇具家乡特色的剪纸书签、布老虎挂件等,吸引了不少师生驻足。近来举办的春节主题“创意市集”,纸灯笼、葫芦彩绘,以及采用传统木版年画工艺的新版画闪耀登场。这些非遗文创产品有效融合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不仅展现了学生的艺术才华,而且展现了美术与设计学院美育成果与地域文化特色,为全校师生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在“创意市集”的展示环节之外,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设互动体验区与文化交流区等多元化的功能区域。互动体验区为学生提供了亲手制作手工艺品的机会,使他们得以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独特魅力;文化交流区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创作经验、拓宽知识视野的平台,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实现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在聊城及山东的有效传播。
二是促进学生了解市场需求,促进非遗传承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环节,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学生通过与市场的直接接触,切实增强市场意识与用户思维。在“创意市集”上,书法系学生依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手工纸扇等书法作品,美术学专业学生则根据人们的喜好现场绘制画像。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着“学习+实践+创新+市场”的设计初衷,以“创意市集”的方式,在向全校师生展示学院优秀作品风采的同时,助力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市场的需求与喜好,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高校美育实施全过程,是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在深化美育内涵、拓展美育外延的同时,也丰富和完善了美育的内容与形式。美术与设计学院深刻把握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为高校非遗美育工作的实践与应用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岳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