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宣传工作新局面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8日 邓松 何演 崔桢桢 卓张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坚持以“大宣传”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形成“大宣传”工作格局,不断开创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以五大体系开创

  “大宣传”工作新格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答好“教育强国建设,中南大何为”的时代命题,以“思想、组织、工作、阵地、队伍”五大体系全力开创“大宣传”工作新格局。

  思想先行

  思想是学校做好“大宣传”工作的关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做好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中突出理想信念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不断增强全体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结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和经验,把解决当前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宣传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大宣传”工作成效。

  组织保障

  组织是学校做好“大宣传”工作的基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了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等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落地落实落细。在学校党委宣传部设立理论建设办公室、思政工作办公室、网络工作室、融媒体中心、校报编辑部,实现宣传部工作一体化联动。按照“工作计划—预算支出—绩效实现”相匹配的资源配置逻辑,为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工程、“大思政”建设、党报党刊订阅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优秀网络思政作品创作以及新媒体宣传内容制作等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激励和监督措施,保证专项经费投入到有价值的工作环节中去。购置高清摄像机、正版视频制作和编辑软件、学校网站群系统、舆情监测和舆情态势感知服务等设备与软件服务,为开展“大宣传”工作提供物质资源和技术保障。

  做好工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将“大宣传”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学校坚持全校“一盘棋”宣传格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职能部门和学院共同参与的“大宣传”工作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职能部门和学院年度目标考核、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署,以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等形式明确学校年度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及时梳理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制度和业务流程,逐步构建层次清晰、内容规范、运行有效的宣传工作体制机制。明确网站发文、新闻稿件“三审三校”、校外媒体接待等规范,优化“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强化考核机制,将宣传部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到季、月、周,将工作指标明确到责任人,对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新闻宣传情况实行周通报、月总结、季研制、年考核,激发全校员工新闻宣传内驱力。

  守好阵地

  宣传思想阵地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师生共识的重要依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一管理和协调校内外宣传阵地,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线上备案和事前审查等方式,把好讲座、报告会、电子屏、条幅、橱窗等各类宣传阵地内容的“政治关、导向关、表述关”。统筹校院二级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网站、微博等宣传阵地,在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强宣传效果上下功夫,构建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宣传矩阵。积极拓展校外媒体资源,与数十家校外媒体建立密切联系,围绕人才培养、教书育人、“大思政课”建设等工作,持续进行宣传报道。

  建强队伍

  队伍是学校做好“大宣传”工作的落脚点。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一支优秀的宣传思想队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当好宣传员”的工作理念,配足配强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组建了涵盖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专兼职教师宣传队伍,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校报、广播台等学生宣传队伍。定期召开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交流会,积极探索构建“一岗多能、岗位互通、技专业精”的全媒体宣传人员培养模式,围绕宣传思想文化、稿件写作与报送、网络信息排查等主题开展常规培训,不断提升宣传思想队伍的中心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策划意识。通过“媒体校园行”等活动,邀请权威媒体编辑记者和校内新闻学院专任教师、宣传业务骨干,对学校的宣传人员开展政治理论素养、新闻选题、新媒体运营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宣传思想队伍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邓松)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新路径

  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教育赋能湖北高校荆楚文化国际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为依托,多措并举,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积极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纳入各类学习培训课程,引导师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积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研究阐释。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培训班,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队伍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干部队伍文化素养。建好用好学校文化传播研究所等学术科研平台,发表出版论文、专著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读懂中国”实践中推动文化传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足自身实际和地域实际,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讲好中国文化故事,让受众“读懂中国”。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读懂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百余支队伍的万余名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多项成果入选教育部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由国际学生组成的“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服务乡村振兴”调研宣讲团,深入学校驻村帮扶点开展“看、学、服、讲、传”“五位一体”社会实践活动。联合多所属地高校创办了“南湖国际文化节”,来自40余个国家的中外学生相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吸引校内外2万余名中外师生参与,有力促进了文化交融与传播。

  在交流交往中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优势,在对外交流交往中拓展文化传播路径、提升文化传播效能。学校依托财经政法学科优势,加快搭建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平台。2024年,成功举办第16届世界会计史学家大会,让世界倾听来自会计领域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和中国思想。参加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举办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南大专场等国际交流活动,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交往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首席法律官,组织优秀学生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千余名师生赴国外高校、机构交流学习,师生合力在交流交往中共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

  在融媒体宣传中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日益成为国际传播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整合力量,探索多样化的融媒体传播渠道,不断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学校深入推动媒体融合建设,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媒体矩阵,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特色栏目与矩阵传播,以“图文视听”一体的方式传播文化声音,用融媒体视角讲好中南大故事,发出时代强音,打造师生校友喜爱的宣传精品。依托国际化合作办学力量中韩新媒体学院,加大对虚拟现实实验室、沉浸式数字影像空间等投入力度,培育的学生团队作品《数字非遗——“五禽戏”IP趣味设计》在2024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数字文创艺术仿真设计方向二等奖,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产品数字化创作水平和传播水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宽度与广度,提升了文化育人新高度。

  (何演)

  以可视化传播

  打造学校宣传新模式

  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借助多样化的媒介技术表达信息、传递信息的可视化传播已成为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新技术、新应用的迭代升级中积极厘清可视化传播的功能与优势,努力创作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可视化作品。

  可视化在学校宣传

  思想文化工作中具有功能优势

  高效传达信息,提升可读效果。可视化传播一开始在数据新闻中应用,即把数据处理为统计图表或图片进行新闻报道。可视化的呈现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加工简化,便于大众快速了解和接收信息,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开学季推出了“新生大数据揭秘”报道,对新生的年龄、籍贯、专业等信息进行数据提取整合,制作成词云图、饼状图等可视化报告。因其展示信息更直观、更生动,达到了“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而广受欢迎。

  叠加传播样态,丰富感官体验。在媒体数智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可视化传播不再是单一的图表、图片报道,而是通过H5、海报、长图、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据、文字等转化为视觉信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注重发挥“文+图+视频”一体化的可视化传播作用,在各宣传平台开设“我是党史领学人”“读懂中国·新时代铸魂育人‘大思政课’”等微视频专栏,邀请师生校友出镜接力讲述党史故事、党的创新理论等,图文并茂,视频生动,让中国故事可看、可听、可观、可感。

  创新交互方式,深化主题宣传。可视化传播涉及静态、动态、交互等多种类型,尤其是强化互动表达的特性使得可视化传播增强了与受众的链接而被广泛运用于主题宣传中。例如,在劳动节主题宣传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聚焦校园里各个岗位的平凡劳动者,根据他们的劳动身影绘制“劳动影图”,邀请受众参与互动点击“劳动影图”详细了解劳动者们的工作内容,从而弘扬劳动精神。创新报道方式拓展了新闻价值,升华了宣传主题,也增强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引导受众深刻感知主题宣传所传递的情感和内涵。

  创新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

  可视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时代,可视化传播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凸显,这就促使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从多方面探寻可视化传播的发展路径。

  挖掘信息内核,加强价值引领。围绕政策发布、会议内容等制作的“一图读懂”式可视化传播已普遍被运用于高校宣传中,但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信息内核,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02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提前深入挖掘师生校友战疫故事,提取关键数字信息,与照片结合制成海报。通过将简单明了却温暖人心的数字和生动的战疫照片相融合的方式弘扬了伟大抗疫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可视化传播,增加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温度”,加强了价值引领,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

  重视受众反馈,强化互动参与。在全媒体时代,新闻的单向传播已经被彻底打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在“传与受”的双向互动中尽可能提升传播效力。自2021年春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出自主设计的微信红包封面以来,便因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互动性而广受大众喜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根据受众的正向反馈和可视化传播趋势,在乙巳蛇年春节设计出动态红包封面,邀请师生校友留言送祝福,调动了受众社交分享的积极性,有效拓展了新闻传播的范围,在强化互动参与中提升传播效力。

  探索先进技术,创新传播方式。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演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已被运用于多种场景的可视化传播。目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可视化传播多运用图片、视频、H5、长图等形式,在新技术融入方面还要加强探索。要强化对前沿技术的把握和应用,创新可视化传播方式,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提质增效。

  (崔桢桢)

  以数字化赋能

  学校思政宣传创新发展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数字化赋能学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创新发展,以2024年度湖北省教育部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为依托,从思维理念、运营机制、应用场景等层面,推动思政教育宣传工作传统模式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为思政教育宣传工作注入新动力,助力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质增效。

  更新数字化思维理念

  引领思政教育宣传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数字化理念有助于学校更快更好地搭乘数字技术的快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树立数字化理念,以此引领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未来方向。一是凝聚数字化共识。抓紧抓牢数字化发展机遇,将数字赋能的理念融汇于学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中,让数字化成为师生崇尚的理念。二是营造数字化氛围。创设数字化校园,做好数字化科普宣传,倡导数字文化,挖掘和利用数字化资源,构建数字化传播体系,将数字化思维和战略规划融入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全链条、全要素。三是增强数字化意愿。着重引导育人主体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增强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动力和开展数字化实践、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成立校院两级融媒体中心,初步建立全媒体生产流程;建成教师党建和思政工作数字化、AI教学能力中心和教学一体化等平台;开展“智慧+”师生数字能力及素养提升培训,建立智慧校园环境和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制定学校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数字化思维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中。

  构建数字化运营机制

  提升思政教育宣传效能

  数字化运营机制是保障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健全数字化运营体系,打造“数字思政”宣传模式。一是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成立由宣传、教工、学工、信管等部门组成的工作机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出台管理制度,将全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平台纳入矩阵管理,形成综合治理体系。二是打造融媒体建设样本。在原有融媒体中心基础上,构建视觉创意中心,形成以官微为主体,官网、百家号等多平台为支撑的融媒体传播矩阵,让数字化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塑造数字化育人品牌。建立数字化文化工作室,推出一系列深受师生喜爱的原创网络产品,带动全校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新媒体联盟,开设“读懂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香在线”、“理响中南”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思政教育宣传平台,申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建设项目,打造“读懂中国”“文澜书香”“公道美品德行奖”等一批具有中南大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形成以官方网站、微信、微博为主体,学习强国号、微信视频号、B站等多平台为支撑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构建“大思政”工作宣传新格局。

  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

  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

  应用场景是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宣传的核心要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借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打造主流化、个性化、创意化的思政教育产品。一是搭建融媒体“中央厨房”。将新闻媒体早期提出的“中央厨房”概念以及实践经验,在增加更多数字化架构后融入融媒体中心建设。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内容创作全流程。用好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内容的生产、存储、传播、反馈等流程,拓展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利用数字技术存储,使资源的体量更大,且更容易检索、加工、共享;利用数字技术生产,提升宣传内容的生产力、展示度和吸引力;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增强宣传的有效性、精准性、浸润性;利用数字技术反馈,增强师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依照“中央厨房”模式成立融媒体中心,以数字化为平台,建立“原料、素材、稿件”云端资源数据库,实现师生共享、共用、共加工思政素材;根据微博、微信、校报等不同平台特点,打造差异化数字宣传产品,推出“思政铸师魂”系列专题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聚焦‘双一流’”等新媒体品牌。

  (卓张鹏)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宣传工作新局面 邓松 何演 崔桢桢 卓张鹏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