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培养边疆民族地区社工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8日 徐其龙 肖富群

  边疆民族地区社工人才是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扎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改革与实践,着力解决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同理同行”为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校地协同与产教融合,构建“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进阶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人才。

  以“同理同行”为理念,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边疆民族地区社工人才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中,“同理”不仅指向对在地文化的尊重与深度理解,也包含对民族群众实际需求的认知与共情;“同行”则强调与基层共同成长、互为主体的合作关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聚焦学生的社会责任、文化敏感性、实践研究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通过“同理同行”的理念,帮助学生在边疆民族地区更好地践行社会工作使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与治理模式。

  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级联动机制,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初阶实践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需求,在培养初期打造“党支部领航、师生共育”的党建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构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实践基地”三级联动机制,组建由党员教师、辅导员、行业导师组成的“红色导师团”;依托入学教育、课程见习、导师指导、“走向田野”专题调研、虚拟实验室、“三区”计划、社工资格证培训等环节,带领研究生在边疆民族社区和相关服务机构进行初阶实践,每年举办10场渔人社会工作论坛、8场“社工菁华”论坛、1次博洽论坛、10次专业读书会等讨论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高质量党建对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奠定思想根基和实践基础。

  以课程为抓手,构建“品”字形课程体系,形成三大特色领域

  依据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构建“理论—方法—特色领域”“品”字形课程体系,理论模块包括社会工作理论和文化课程,方法模块包括社会研究方法、高级实务方法和管理方法课程,特色领域模块包括边疆治理与社会工作、民族文化与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与社会工作三大特色领域,为学生奠定系统的学理基础。专业导师开展系统性案例教学,将初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见闻带回到课程研讨中,课程教学注重多元文化共情与现实难题研讨,借助学理梳理、案例分析与政策学习,培育深层次的文化共情与社会工作知识体系。邀请30名优秀社工校友、行业导师进课堂,开设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前沿课程,深入学习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新的实务创新。

  以专业实习为田野,校地合作开展实践研究,促进知识转化

  学院依托800小时的专业实习,以实践研究为导向,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实践基地,专业教师领办四家枢纽型社工机构,与民政部门、救助站等建立省级社工硕士联合培养基地,与共青团、妇联等建立37个实践研究基地,举办桂林—香港社工论坛5届,扎根多个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开展有组织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践研究,每年整合挑战杯、研创、全国社工大学生论坛、社工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80余项,鼓励近100名学生以研究成果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学术竞赛并发言,总结中国特色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经验。在获奖作品中基于边疆民族田野调查写成的报告和毕业论文占比90%以上。

  近5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成效突出。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两名专业教师和3名毕业生入选广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带头人。学生参加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获得论坛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专业教师新增相关方向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6项,出版学术著作13部,公开发表论文90篇,20名教师参与粤桂甘滇等地社工发展规划,被自治区政府部门采纳咨询报告27篇,共建边疆民族社工案例库、收录案例50个。学生参与“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获得表彰。研究生首次就业率稳步提升,近100名毕业生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研究生进入基层治理领域33人,进入边疆民族社工机构29人,3人获评高级社工师。学校毕业生参与创办了21家社工机构,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社工发展的骨干力量。

  (徐其龙 肖富群)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0培养边疆民族地区社工人才 徐其龙 肖富群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