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情况,国家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融合了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等核心课程,为土壤普查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三普工作尤其是土壤剖面调查采样的主力军,承担了自治区一半以上的土壤剖面调查采样及成果汇总任务,在这一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将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完成土壤普查任务的同时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更探索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与专业建设协同共进的新模式,为新时代涉农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构建“土壤三普+”课程体系,推动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深度适配
面对土壤普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培养。教学团队创新采用“反向设计”理念,将土壤普查的全过程分解为5个核心任务模块,即点位布设、剖面挖掘、分层描述、样品采集、成果汇总,并精准映射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等专业课程内容,将土壤普查全过程核心任务模块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串联,构建了“任务驱动、梯度教学、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动态课程更新机制,组织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大纲修订,将土壤普查的技术标准(如采样规范、数据分析流程)直接转化为实验课操作指南。
探索“高校教师+地方专家”联合培养模式,创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全国土壤普查采用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相关调研工作,以此为契机,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构建起“高校—行业”协同育人新机制,系统化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深度对接土壤普查技术标准与人才需求,专业打破传统教学边界,整合地方政府技术推广部门、行业检测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双轨制培养体系,形成“课程教学—野外实践”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路径。在实施过程中,专业充分依托在土壤普查中与市、县农牧推广系统建立的长期合作机制,形成专业教师与地方农技专家联合组建的教学团队,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培养与提升。同时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持续迭代。
打造实践教学线上平台,突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
通过土壤普查,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积累了大量的照片、文字等资料,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探索农业资源与环境人才培养的数字化新路径。通过开发虚拟实验模块,模拟样点布设、信息填报、样品采集、土壤类型划分等操作过程,打破时空限制和资源约束,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常态化培养。同时,基于线上平台设立实践项目模块,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路径,模拟土壤普查实际操作流程,结合课程讲义、课程视频资源等独立完成土壤普查项目,实现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的融合。经过近3年的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已形成“资源数字化—学习在线化—训练仿真化”的完整体系,累计完成2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开发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自治区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门。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形成专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格局
基于土壤普查,内蒙古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完成了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优化和线上教学实践平台构建,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2023—2024学年,学生对土壤学、土壤地理学等相关课程的满意度平均提升了5.6%,学生教学成绩平均分由原来的76.21分提高到80.21分。在此期间,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共有120余名学生参与土壤普查任务,先后完成1814个土壤剖面点的调查,采集土壤样品5400余个、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660余个、土壤纸盒标本1814个、土壤整段标本509个,不仅有助于自治区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还培养了一批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内蒙古农业大学将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破解了传统农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重构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生态,实现了教育链与行业链的价值共生,这种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载体的专业升级改造与实践创新,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经验。
(赵世翔 高卉 李斐 李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