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学院

“心链融创” 构建心理育人生态圈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8日 李红革 胡芳毅 姚振东 赵芳 朱天鹏

  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创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心链融创”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干预”向“生态培育”转型,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身心健康素质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以“心”为本,回应学生真实需求

  “心”是心理育人生态圈的核心,是指以“知情意行”四维目标为内核,系统建构“科学认知培育、积极情感涵养、心理韧性锻造、健康行为引导”的全链条培养机制,着力破解心理育人与学生成长需求脱节难题。“知”即开发模块化“心理认知图谱”课程内容体系,遵循学生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情”即创设“情感成长五阶模型”,开展正念训练、艺术疗愈等具身性团辅活动,深化学生的自我觉知与情感共鸣。“意”即设计“心理韧性训练矩阵”,依托“河小青”工作室、常德市河小青行动中心等省级生态保护基地开展逆境模拟实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行”即推行“21天行为契约计划”,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行为数据追踪与动态反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链”为基,构建协同支持网络

  “链”是心理育人生态圈的基础,是指以“自我—社会—自然”三重链接为纽带,以元认知训练深化自我觉知,以社会支持网络强化人际联结,以生态环保实践活动践行自然心理健康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交互”升级。“自我之链”注重元认知训练,采用专业心理评估工具,形成个体认知发展图谱,实现自我认知的提升。“社会之链”通过搭建校社协同平台,充分利用“三下乡”、文化宣讲、实习见习、社会心理服务等平台,形成社会心理实践网络,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自然之链”依托1个省级生态心理实践基地,开发“森林疗愈”、生态环保体验等特色活动,将与自然的对话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和谐的自然心态。

  以“融”为径,推动育人生态营造

  “融”是心理育人生态圈的路径,是指以“‘五育’融合+四域贯通+文心互构+师生共融”四维路径为支撑,创新协同育人格局,构建“校家医社”联动机制,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善卷文化”心理课程,形成师生成长共同体。“五育”融合主要包括开发“心理+‘五育’”线上与线下校本课程,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四域贯通”是指建立“学校—家庭—医院—社区”心理育人共同体,形成“场景重构”新模式。“文心互构”深度挖掘“善卷文化,天人合一”内涵,编撰《善卷文化心理读本》,践行“生态疗愈”理念。“师生共融”实施“成长合伙人”计划,形成“导学—研学—践学”三阶心理育人模式,形成教学相长的育人生态。

  以“创”为魂,革新育人方式方法

  “创”是心理育人生态圈的灵魂,是指通过“具身认知理论、生态心理学与数字孪生技术”的“三位一体”方法论创新,建构“生理嵌入—环境交互—数据映射”的多模态协同机制,实现心理育人模式突破。具身实践主要通过设计“生命五感”体验工坊,面向学生开展生命专题教育,设计红色剧本体验活动,运用虚拟现实设备,构建“生理唤醒—情感共鸣—认知重构”教学体系。生态交互主要通过创建“生态心理双螺旋”成长模型,开展“心灵花园”植物创造、旧物改造认知重构、生态环境保护等生命体验活动。数智赋能主要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智能分析,建设“校地云脑”心理服务站,形成OMO(线上+线下)混合育人场景,搭建“部门互联—智能互嵌—心育共管”的心理育人新生态,提供7×24小时心理风险预警与干预服务。

  “心链融创”,既是相互独立的心理育人路径,又彼此联系,形成了心理育人生态圈,放大了心理育人功能。湖南文理学院心理育人生态圈的建构与实践模式得到湖南省内多所高校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学校多年获得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心链融创”模式不仅为破解高校心理育人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而且为未来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践思路。

  (李红革 胡芳毅 姚振东 赵芳 朱天鹏)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心链融创” 构建心理育人生态圈 李红革 胡芳毅 姚振东 赵芳 朱天鹏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