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礼”铸魂、以文化人的特色实践引人注目。这所创办于2008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秉持“为每一个生命的精彩呈现奠基”的办学理念,通过“构建小初衔接课程体系、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德育实践”三维联动,逐渐成长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进典型。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系统化实施的“礼性品格培植”工程与具有特色鲜明的服饰文化育人实践,在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辐射效应,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凤翔方案”,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鲜活案例。
“礼性品格培植”工程
九年一贯育人,奠基终身成长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立足九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实施《中小学生“礼”性品格培植的行动研究》方案,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实践体系。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针对生源结构复杂、急需优质生源的办学现状,历经8年的实践探索,构建起“四位一体”育人路径(以教学为基础、以竞赛为关键、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育人为根本),开发出多维联动的德育课程系统,培育出“抬头走路、见面问好、面带微笑”的礼仪文化品牌,为无锡市德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凤翔样例”。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创造性建设物型文化空间,强化环境浸润,打造出汉服体验馆、石刻文化园、楹联长廊三大文化载体,形成“可触摸的礼仪教科书”。通过汉服馆实践课程开展传统服饰礼仪教育,在篆刻、园林等特色文化区块开展实景教学,将校园改造为立体化的礼仪教育场域,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据显示,校园环境改造后,学生礼仪行为规范达标率提升37%,学校礼仪文化讲解团累计接待访客6200人次。
课程建设呈现系统化创新格局,构建“基础+拓展+实践”三维课程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发了“礼性养成”教学模块12个,形成《雏凤清声》《华夏有衣》等原创校本教材6套,其中“我与汉服”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设立了课程开发专委会,推动教学改革,创建“主体探究·综合渗透”教学模式,在语文、美术等学科中融入礼仪教育元素,开发出“非遗篆刻与传统礼仪”“经典诵读与言行规范”等跨学科项目23项。
活动载体实现品牌化突破,形成“节日仪式+实践体验+志愿服务”特色路径。系统打造开笔礼、成长礼、青春礼等传统礼仪活动体系,联合东林书院定期举办经典释典礼,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交通劝导”等社会实践活动47场。创新设立“翔之凤”综合评比机制,将社区服务、家庭表现纳入考评体系,累计颁发“凤翔文明奖”1560人次。
经过系统化培育,“抬头走路、见面问好、面带微笑”已成为凤翔学子的礼仪标识。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通过构建九年贯通的礼仪教育生态系统,实现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中小学生品格培植提供了可操作的“凤翔方案”。这套方案不仅实现了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化,更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以汉服为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汉服匠心启智
植根传统,赋能现代教育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将汉服文化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突破口,通过物型空间打造、课程体系重构、活动载体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引擎。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载体,建成300平方米的汉服文化馆,内设三大展区:汉服展示厅通过实物与影像呈现汉服演变史;国学大课堂配置仿明清书院陈设,开展经典研读;实践小舞台用于汉服设计、盘扣制作等非遗技艺传承。同步打造400平方米凤翔文化展厅、非遗匠心工作室,升级修缮文化长廊与礼学长廊,将石刻楹联、园林景观与汉服元素深度融合。陶行知先生“一草一木皆关情”的教育理念在此具象化——校刊展示学生的衍纸作品,连廊悬挂师生的自创节气书画,文化石镌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形成“移步换景”的教育磁场。
构建“基础+活动+融合”三级课程体系:“雏凤清声”基础课程分设国学精粹、哲思明理等五大板块,实现分年级进阶学习(低段学《三字经》,高段研《论语》)。“华夏有衣”活动课程通过“形制认知—文化解码—当代传承”三阶段,将汉服与锡绣、惠山泥人等非遗实践活动相结合。“我与汉服”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历史课解析深衣制与礼法制度,音乐课编创《汉乐府》舞剧,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扎染工作坊。创新采用“长课程+短课程”组合的模式,既有持续3年的经典研读,也有单次2课时的投壶技艺体验,同步开发“数字汉服”VR系统,让学生虚拟试穿历代礼服,直观感受纹饰背后的汉服文化。
形成“三礼四节”文化品牌:新生“开笔礼”通过“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完成文化启蒙,“冬至礼”融合消寒图绘制与民俗戏剧展演,年度“汉风文化节”包含汉服运动会、非遗集市等12项主题活动。颇具特色的“汉风街市”实现学科深度融合——数学组设计铜钱换算系统,美术组指导店铺进行招牌创作,班级化身“古代商肆”开展义卖活动,所得善款资助社区孤老。3年来,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获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等百余项荣誉,学生在各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中获奖超千人次,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成为文化火种的传递者”。
通过“物型环境浸润、课程体系建构、品牌活动塑造”三维联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将汉服文化转化为具象的教育资源,形成“环境启智—课程铸魂—实践立行”的育人闭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可触摸、可参与、可持续”的校本化实践案例。汉服文化成为浸润校园的精神基因,学校进而打破传统学段壁垒,在九年一贯制的制度创新中,让文化育人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小初一体化
打破壁垒,构建育人新生态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为基础,通过系统性改革打破小初教育壁垒,形成以“和合共生”为核心的全新育人生态,构建起“理念融通、课程贯通、评价畅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实践成果显著。
在育人理念层面,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立足“为每一个生命的精彩呈现奠基”的办学宗旨,深挖“和合文化”内涵,创新提出“五和五合”育人框架:以“制度和暖、校园和美、课程和彩、课堂和趣、活动和乐”的“五和”为实施路径,实现“精神聚合、关系和合、融合贯通、知行合一、合作分享”的“五合”育人目标。通过“精彩课程·本色课堂”特色品牌建设,开发“奠基型—成长型—未来型”三级课程体系,打造18门学科融合课程、32个跨学科主题项目及AI智联创新平台,形成覆盖学生全成长周期的课程图谱。3年间完成省级课程建设项目1项、市级内涵建设项目2项,构建“1+3+X课改实施方案”(“1”是指课程改革这一核心,“3”是指课程改革的三个层面,“X”是指多个课改项目),实现小初课程衔接覆盖率90%、资源共享率85%,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发表省级以上研究论文100多篇,形成可复制的课改经验。
在育人方式改革层面,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为抓手,每月开展跨校跨段教研,累计开发课例资源300余个,每年度举办市级成果展示3次,实现教学资源智能共享。创新构建AI大数据评价体系,建立九大学科学情分析模型,开发68项过程性评价指标,精准生成6000余份个性化成长档案,使学情诊断准确率提升40%,并创建“跨年段伙伴同行”机制,组织高年级辅导活动200余场,有效促进小初衔接。评价改革带动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获科技、艺术、体育等省级以上竞赛奖项500余项,“少年女子军校”获“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称号,累计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学校获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27项省级荣誉。
在师资培养方面,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组建“跨学科跨学段”研究联盟,建立智库导师制度,开展“五个一”(一节展示课、一项微报告、一个成熟案例、一次研讨沙龙、一篇研究论文)专业提升工程,精准培育正高级教师4名,市、区学科带头人16名,形成常态化教研机制,每月组织主题研讨,每学期开展2次校际联动,教师全部参与。
在硬件环境升级方面,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建成“班班10平方”阅读空间、“AI智联世界”实验室、“智慧乐植”劳动基地及汉服文化体验馆,打造“四季·节气·百团”校园活动体系,年开展主题活动40余场,覆盖科技、艺术、劳动教育等多领域。通过带动刘潭实验学校、山北中学等共同体发展,建立教研共联体,实现每月1次跨校研修、每学年4次学生互访,共享课程资源库及评价系统,惠及师生超1万人,校际资源共享率达75%,形成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这种全学段贯通的育人生态,最终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中迸发出变革力量,推动教学方式的本真回归。
本色课堂
回归本真,激活学习潜能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本色课堂”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
在核心理念方面,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强调“学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任务探究、合作表达、评价分享等多种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同时,课堂注重“有理”与“有趣”的结合,既确保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课堂体系建构方面,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提出了“目标系统”“策略系统”“课型系统”等四大模块。“目标系统”明确了“学会—会学—想学—乐学”的递进过程,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系统”则通过“以思为本、以用为本、以创为本”的理念,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的思维、动手与自主实践时间,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型系统”则提供了五种模块化课型(讲授型、自学型、合作型、操作型、展示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灵活选择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从“礼”性品格培植到文化育人创新,从学段贯通到数智融合,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以敢为人先的实践,诠释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育人优势。正如校长胡晓红所言:“教育不仅要成就学生的现在,更要为其终身发展铺路。‘和合共生’的凤翔实践,正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生动回答。”未来,这所“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将继续以文化为舟、以创新为桨,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
(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