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东省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除了在一至六年级开设由专任教师授课的地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系列措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学校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完善。
分学段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内容
学生的成长需要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学生的生理发展水平与心智发展情况为出发点,分学段有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力求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接受到不同层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因此这一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用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名人轶事,既能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基础,但是心智发展尚不健全,教师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广度,教学内容涉及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并不作过于深入的解读,旨在为中学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这种分学段定内容的做法具体体现在学校社团活动中。
多学科融合打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STEM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文学、思想、道德、美术、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科技等领域,内容极其广泛。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实施分学段教学外,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各学科教学中,打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STEM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进课堂、进教材。例如,在语文课上,学习《将相和》之后,教师会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编排课本剧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服饰、礼仪、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学生对竹简、毛笔、几案的样式、材质、制作工艺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竹简制作实践,学生会更加深切地理解“韦编三绝”等成语。一个小小的课本剧融合了语文、美术、历史、劳动(用竹片、编绳制作竹简)等学科内容,有助于使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形成整合多学科知识、多层次知识的能力。
开展带有浓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主题活动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交融的大环境下,除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还借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这个载体,组织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真正做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在寒假期间布置“集春联”的实践性作业,寒假结束后组织学校学生进行“晒(赛)春联”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前包粽子、中秋节前做月饼等活动,并以主题班队会的形式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和各地风俗,真正实现了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揭示其文化内涵的价值。
与此同时,学校借助有限且有效的课余时间,相继成立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社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对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美术教师组织了书法、绘画、装裱、雕刻、民间工艺、民族服饰、鲁锦制作等社团;音乐教师开设了中阮、扬琴、琵琶、二胡、戏曲等社团;语文教师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研学社团,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来历和各地风俗,通过《二十四节气歌》了解天文、地理等知识。
家校合作共同传承极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育人功能,创建了“脸谱墙、书画廊、校史馆、民族服饰厅、非遗传承角、诗词树”等校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景观,学生在丰富、更新、维护这些景观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文化素养。
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馆,并在节假日提醒家长带领学生游览非遗馆、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出,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感受历史文化底蕴,全方位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扎根传承。例如,菏泽市曹县形成了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版权保护、裁剪打版、绣花印花、辅料辅具、展演展示等于一体的完整汉服生产产业链,家长带领学生参观汉服生产基地,了解汉服的发展历史,领略汉服在新时代绽放着的魅力与光彩。
学校不断开发家长资源优势,不定期邀请或由学生推荐家长到学校参加社团活动、举办讲座、开展教学活动,剪纸、书法、篆刻、刺绣等社团的教师大多由学生家长兼任。学生因为家长的参与而自豪,家长也乐于借此机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是技术、艺术、精神、思想,教学的关键是能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发掘中华民族深层精神世界中那些长期形成的积极文化基因,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辉。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菏泽市第二实验小学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成长、成熟、成功的积极能量。
(刘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