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 陕西省韩城市桢州高级中学

探索新赛道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2月22日 陈亮 刘鹏 刘艺璇 王彦凯

  拔尖创新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与韩城市桢州高级中学携手,成立由陈亮教授领衔的专门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协同培养,秉持“创新驱动、系统培养”理念,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赛道。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机制

  两家单位携手开展靶向式探索,经过团队的努力,明确了“大中小学联动”的协同发展机制,擘画出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新蓝图。一是精心搭建“三级六环”有组织培养框架。借助大学、中学、小学三方资源和教师专业指导协同发力,有序开展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有组织科研过程,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研习环境。如开设“机器人编程”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编程知识、机器人技术,锻炼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设以来,多名学生在国家、省级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二是全力推进拔尖创新教师一体化培养进程。两家单位精心打造了系统完备且具前瞻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涵盖丰富多元的培训课程,如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新兴教育技术实操等。同时,构建科学全面且动态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管能力的深度统整,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筑牢师资根基。三是创设“三维立体大课堂”教学模式。由政府部门、大学和基础教育系统三方携手,共同设立特色班级,以启发式教学为引领,融合混合式学习模式,紧密结合师生互动的特定环节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如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以当地的传统节日文化为背景,引导学生赏析描绘节日场景的古诗词,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诗词的韵味与意境,激发学习热情,构建起“默会知识—形式知识”螺旋式创新教学共同体,有力推动学生知识内化与创新能力提升。

  “大小循环联动”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大中小学联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议题。陈亮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构建“大小循环联动”模式促进学段有机衔接、教师素养跃升与科教融汇生态的营造,遵循与学生心智发展和成长阶段性特点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节奏,聚焦学生本位,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潜力,为人才培育开辟出新路径。

  一是依托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循环”,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有效衔接和双向贯通式培养。小学阶段发挥有组织科研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中学阶段以精准教育为主,教师整合专业知识与通识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大学阶段以综合应用教育为主,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提供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的真实情境。二是构建递进式知识创新“小循环”,打造大中小学教师共生赋能的组织生态。搭建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师互动渠道,通过线上学术交流平台、线下研讨会等形式,打造复合型教师团体,大中小学教师共生共享资源,共同提升专业素养。从简单观察实验到课题研究再到专业科研项目,教师协同指导学生开展有组织科研,创设颠覆式创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深度递进的知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使学生在具体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建构。三是实现科教融汇式“大小循环联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以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三跨培养”为切入点,强化校际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优化校内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促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与韩城市桢州高级中学携手探索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和实践路径的过程中,陈亮教授教学团队创新方式、总结经验,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大中小学联动机制与创新实践探索”的成果,并获得了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两家单位将继续依托此教学团队,持续丰富成果,实现各学段在招生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力,努力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亮 刘鹏 刘艺璇 王彦凯)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3探索新赛道 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陈亮 刘鹏 刘艺璇 王彦凯2025-02-22 2 2025年02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