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2月10日

  高杭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新闻回放

  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的“捏捏乐”,质地柔软有弹性,无论被捏成什么形状,最后都能复原;直播间里,“乌龟盲袋对对碰”,21.9元“拍1拆9”……近两年,这些五花八门的“解压神器”走进青少年甚至是儿童的生活中。上至中小学生,下至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追捧者众。那么,这些各式各样的“解压神器”真的能起到解压的作用吗?孩子们真的需要这些“神器”来解压吗?

  主持人语

  近年来,全社会对于中小学生压力疏导问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解压神器”的流行与火爆不仅引起了家长群体的担忧,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学生压力的本质是什么?学业负担是否是学生压力的唯一来源?有哪些更为科学的压力疏导方式?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该如何协同发力?让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说。

科学引导学生合理解压

王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2024级硕士生)

  “捏捏乐”、萝卜刀等新型玩具借解压之名,一经推出便在消费市场迅速走红。这背后折射出了当代青少年释放学业焦虑的情感需求,但是这一快餐化的娱乐方式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学生课外生活安全性的隐忧。须知,青少年解压也需科学引导,做好学业负担的“减法”和全面发展的“加法”。

  针对“捏捏乐”等玩具的爆火,社会上有部分批评声音认为,这种“解压”产品的流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萝卜刀这类产品还极有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倾向,甚至扰乱学校秩序。切入现象的本质可知,“捏捏乐”等玩具满足了当下青少年释放学业压力的客观情绪需要,为用户提供了获得感和即时满足感,其本身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在沉浸玩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捏捏乐”弹性的舒适感,得以从平日课堂学习中暂时抽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成长的情感逻辑与常情常理的。但是如果让儿童沉迷于简单粗放、低级低智甚至携带暴力元素的文化产品,则会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贫瘠化、快餐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品格塑造与全面发展。

  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其中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科学引导学生合理解压,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就要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相向而行、凝聚合力。学校应当丰富课后课程与服务,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家长应当树立科学育人理念,激发青少年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对自然界的探索与研究,让他们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塑造人格;社会应当探索开放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资源供给。有效疏导青少年学业负担情绪,在“双减”中做好丰富的课后教育“加法”,方是正确看待“捏捏乐”等一众解压玩具的应有之义。

家校社需携手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

张海阔(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解压玩具”凭借其独特的解压功能在青少年群体中悄然走红,但“解压玩具”并非“长效解药”,无法代替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纾解青少年心理压力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

  当前,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习、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压力,尽管“解压玩具”为他们提供了情绪释放的出口,但这种短暂的情绪缓解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过度依赖“解压玩具”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忽视真正的问题所在,进而逃避现实,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

  家庭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首道防线。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石,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爱与陪伴,并引导孩子合理释放压力。同时,家长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任。学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孩子们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和处理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

  社会层面同样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投入。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整合心理健康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为其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媒体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利用多模态媒体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教育,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网红玩具应严把质量关

伍嘉翼(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据报道,一些网红玩具成为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社交工具,但有的家长表示,给孩子买过很多种类的“捏捏乐”,“有的一打开包装就是特别刺鼻的香精味,还有某些网店号称博主手作的,一个透明袋封着就邮寄来了,标签都没有”。这些质量堪忧的网红玩具不禁引起人们对于孩子安全的担忧。

  一些渠道不明、质量存疑的网红解压玩具,多在学校周边小店出没,并借由孩子们的社交网络不断扩散。从“萝卜刀”“捏捏乐”等网红解压玩具,到一些“网梗”变成孩子们之间的流行语,背后透出相似的心理动因和传播机制。每个人都有社交需求,对部分青少年而言,为了寻找归属感、顺利融入团体,需要依托这些玩具以满足社交需要。一些商家正是瞅准了这一点,隔三岔五地投其所好,闯进孩子们的社交圈子。

  对于商家来说,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才是正道。商家追求玩具外观、形式上的创新没有问题,但前提是要守住安全的底线,诚信守法经营。无论产品看上去有多么新奇、包装多么新潮,品质和服务才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将“网红”所包含的流量转化为口碑,才能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部门要做好产品监管,尤其是对于儿童玩具,更要严把质量关。除了督促商家自查自纠、加强对商家的资质审核之外,还要依法全链条严查严打制售劣质商品行为,对那些隐蔽性强、小作坊式的商家,也应有更加精准有力的监管手段,如可考虑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黑名单”制度,实施动态管理。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青年说 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