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不易,需警惕“第三人效应”

中国教育报 2024年11月14日 朱四倍

  有人意图花重金“买”一个工作机会的背后,就有“第三人效应”在起作用

  近年来,求职者因“花钱找工作”而陷入骗局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求职骗局往往以进名企、拿高薪为诱饵,采用虚假宣传配合社交圈“杀熟”的方式,骗取高额费用,令不少求职者钱财、岗位两空,甚至生活陷入困境。据媒体报道,甘肃兰州警方近期破获了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和党政事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8000多万元,被骗的学生超过400名。

  花钱能“买”来工作?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因为工作对应的是能力,契合的是需求。但吊诡的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人相信工作可以“买”。原因何在?除了众所周知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这一客观因素外,还与一种心理相关,那就是:受骗的都是其他人,我不可能受骗。这与传播学上的“第三人效应”相符合,即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再美好的说辞,再堂皇的语言,只能对他人产生影响,对“我”不起作用,不会产生迷惑性。

  不难发现,有人意图花重金“买”一个工作机会的背后,就有“第三人效应”在起作用。正因如此,广大毕业生需要提高警惕,以免在糊里糊涂之中成为“当事人”。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然而,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的程度,让不少家长和毕业生感到了不小的压力,也让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求职可能会遇到陷阱,择业须谨慎,应成为广大家长和毕业生的共识,那种期待“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必须抛弃。此外,大家还得特别警惕骗子们的一些新花招。比如,有些不法分子借助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平台精准投放兼职刷单、游戏代练、APP推广测试等广告,骗取被害人钱财。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防诈防骗意识,不轻信“高薪”、“买”工作等信息,如果发现虚假招聘等情形,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保留证据,及时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更加注重提升自我能力,广开渠道,寻找就业机会;而不是妄想走捷径,通过金钱、关系来寻找就业坦途,更不能以为受骗的都是“第三人”来逃避现实中的种种风险。

  (作者系信阳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

中国教育报评论·时评 02求职不易,需警惕“第三人效应” 朱四倍2024-11-14 2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